戲曲公務員考試題目(有關江西的公務員常識類試題)


很多朋友對于戲曲公務員考試題目和有關江西的公務員常識類試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戲曲公務員考試題目(有關江西的公務員常識類試題)

本文目錄

戲曲公務員考試題目(有關江西的公務員常識類試題)

  1. 戲曲知識~~~急!!
  2. 戲曲一般知識
  3. 公務員考試常識怎么復習
  4. 公考行測常識有哪些
  5. 有關江西的公務員常識類試題

戲曲知識~~~急!!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講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別于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戲曲公務員考試題目(有關江西的公務員常識類試題)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但是近幾年來,戲劇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日趨衰弱,受到了新生藝術的沖擊。尤其港臺歌曲大量涌入內地,學生追星捧星,趨之若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卻是知之甚少。

回答者:翼羽←倫-魔法學徒一級 4-22 15:50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現代戲劇主要指的是20世紀以來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話劇是主體,外國戲劇一般專指話劇。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对娊洝防锏摹绊灐?,《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后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元雜劇是在民間戲曲肥沃土壤上,繼承和發展前代各種文學藝術的成就,經過教坊、行院、伶人、樂師及“書會”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進和創造出來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在形上,元雜劇用北曲四大套數安排故事情節,不連貫處,則用楔子結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獨有的長篇,共寫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結尾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容,叫“題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詞、說白(賓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詞是按導師情需要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詞或歌詞。其作用是敘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全部曲詞都押同一韻腳。說白是用說話形式表達劇情或交代人物關系的一種藝術手段,分對白(角色之間的對話)、獨白(角色獨自抒發個人感情和愿望的話)和旁白(角色背著臺上其他劇中人對觀眾說的話)、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剖莿幼?、表情等。一本劇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腳色:

末:男角。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劇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凈:俗稱“花臉”“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竇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屬凈。

丑: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的次要角色。監斬官——外末。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元雜劇作家,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創作的劇本至少在五六百種以上,保留到現在的也還有一百五十多種。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許多優秀作品,已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描寫一個善良無辜的童養媳竇娥的悲慘遭遇,反映了高利貸者的殘酷剝削、地痞流氓的敲詐勒索和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會的黑暗現實,歌頌了被壓迫者感天動地的堅強意志和寧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馬致遠的《漢宮秋》,借助歷史題材,通過描寫王昭君為國獻身、毛延壽賣國救榮和王公大臣的腐敗無能,對元代的民族壓迫進行無情地揭露,對當時的統治者給予辛辣的嘲諷。王實甫的《西廂記》,描寫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從“驚艷”、“聯吟”到“賴婚”,充分表現了崔鶯鶯對愛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門望,受到封建禮教的熏陶和束縛,因此,又有“鬧簡”、“賴簡”等曲折和反復。在“聽琴”、“佳期”、“長亭”幾折戲中她終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為作品增添了濃厚的喜劇色彩。全劇以爭取婚姻自主與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為主線,以崔鶯鶯、張珙和紅娘三人之間的誤會和沖突為副線,互相交織,有節奏地展開,時張時弛,時動時靜,時喜時悲,時聚時散,揮灑自如,色彩斑斕。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題思想和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都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染,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鄭光祖——《倩女離魂》;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

(五)明清——戲曲的繁榮期。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開場白的交代情節,多是大團圓的結局,風格上大都比較纏綿,不像北雜劇那樣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更便于表現生活??上г缙谀蠎虻谋咀颖A粝聛淼臉O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戲才開始興盛,經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這種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于變成相當完整的長篇劇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記》就是一部由南戲向傳奇過渡的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來源于民間傳說,比較完整地表現了一個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戲劇性,曾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明代中葉,傳奇作家和劇本大量涌現,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湯顯祖。他一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死生離合的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愛情,要求個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給愛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戰勝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取得了最后勝利。這一點,在當時封建禮教牢固統治的社會里,是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的。這個劇作問世三百年來,一直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直到今天,“閨塾”、“驚夢”等片斷還活躍在戲曲表演的舞臺上,放射著它那藝術的光輝。

戲曲劇種

1、昆曲

昆曲,又稱“昆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于江蘇昆山,明中葉后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圖332、圖333、圖334、圖335)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于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后,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圖336、圖337)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于山西、陜西交界處的“山陜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后,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圖338、圖339、圖340)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F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圖341、圖342、圖343)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后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于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后,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F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圖344、圖345)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于山、陜交界處的山陜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圖346、圖347)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陜西交界的山陜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F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樸。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圖348、圖349)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陜西交界的山陜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陜梆子?,F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陜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于秦腔,語言也用陜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圖350、圖351)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于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圖352)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圖353)

11、秦腔

秦腔,陜西省地方戲,也叫“陜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樸,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于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圖354)

12、二人臺

二人臺,流行于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后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圖355、356)

13、吉劇

吉劇,流行于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樸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圖357)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于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圖358、圖359)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陜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圖360、圖361)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吊孝》等。(圖362)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圖363)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于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陜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墻頭記》等。(圖364)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于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于生活氣息,通俗質樸,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圖365、圖366)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于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于江蘇民間小戲,后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圖367)

21、滬劇

滬劇,流行于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于上海浦東的民歌,后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蕩火種》等。(圖368)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于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于上海的“獨角戲”,后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圖369)

23、越劇

越劇,流行于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于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后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后,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昆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圖370、圖371)

24、婺劇

婺劇,流行于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昆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圖372)

25、紹劇

紹劇,流行于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樸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斗》、《吊無?!返?。(圖373)

26、徽劇

徽劇,流行于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后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于《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圖374)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于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采茶調,清代中葉后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圖375、圖376)

28、閩劇

閩劇,流行于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于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圖377、圖378)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后》、《春草闖堂》等。(圖379)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后,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圖380)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于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圖381)

32、贛劇

贛劇,流行于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昆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圖382、圖383)

33、采茶戲

采茶戲,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采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采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圖384)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陜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圖385)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于長沙、湘潭一帶,源出于明代的弋陽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圖386)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于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昆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圖387)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臺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ü膽虻谋硌輼銓?、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于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抽浴返?。(圖388、圖389)

38、粵劇

粵劇,流行于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于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昆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圖390)

39、潮劇

潮劇,流行于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臺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昆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于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圖391)

40、桂劇

桂劇,流行于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柜中緣》等。(圖392)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采茶”,流行于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于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圖393)

42、壯劇

壯劇,流行于廣西、云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于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后者源于“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圖394)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于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于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圖395、圖396)

44、黔劇

黔劇,流行于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圖397、圖398)

45、滇劇

滇劇,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圖399、圖400)

46、傣劇

傣劇,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于清中葉,源于當地民間歌舞,并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并與桑洛》等。(圖401)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圖402、圖403)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并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于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于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圖404)

戲曲一般知識

戲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釋義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藝術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更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并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角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念、做、打等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其中,京?。˙eijing Opera)是我國的國粹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編輯本段]戲曲的三大藝術特色

綜合性、虛擬性、程序性——

(一)綜合性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求“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一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二)虛擬性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境或對象,借以表現生活。中國戲曲的虛擬性首先表現為對舞臺時間和空間處理的靈活性方面,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方丈地萬里江山”,“眨眼間數年光陰,寸柱香千秋萬代”這就突破了西方戲劇的“三一律”與“第四堵墻”的局限。其次是在具體的舞臺氣氛調度和演員對某些生活動作的模擬方面,諸如刮風下雨,船行馬步,穿針引線,等等,更集中、更鮮明地體現出戲曲虛擬性特色。戲曲臉譜也是一種虛擬方式。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臺簡陋、舞美技術落后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美學思想積淀的產物。這時一種美的創造。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臺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象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程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復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范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戲曲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行當、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優秀的藝術家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范藝術。程式是一種美的典范。

[編輯本段]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起源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对娊洝防锏摹绊灐?,《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后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五)明清——戲曲的繁榮期。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開場白的交代情節,多是大團圓的結局,風格上大都比較纏綿,不像北雜劇那樣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更便于表現生活??上г缙谀蠎虻谋咀颖A粝聛淼臉O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戲才開始興盛,經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這種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于變成相當完整的長篇劇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記》就是一部由南戲向傳奇過渡的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來源于民間傳說,比較完整地表現了一個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戲劇性,曾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明代中葉,傳奇作家和劇本大量涌現,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湯顯祖。他一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死生離合的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愛情,要求個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給愛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戰勝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取得了最后勝利。這一點,在當時封建禮教牢固統治的社會里,是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的。這個劇作問世三百年來,一直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直到今天,“閨塾”、“驚夢”等片斷還活躍在戲曲表演的舞臺上,放射著它那藝術的光輝。

元雜劇

元雜劇是在民間戲曲肥沃土壤上,繼承和發展前代各種文學藝術的成就,經過教坊、行院、伶人、樂師及“書會”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進和創造出來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在形上,元雜劇用北曲四大套數安排故事情節,不連貫處,則用楔子結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獨有的長篇,共寫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結尾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容,叫“題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詞、說白(賓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詞是按導師情需要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詞或歌詞。其作用是敘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全部曲詞都押同一韻腳。說白是用說話形式表達劇情或交代人物關系的一種藝術手段,分對白(角色之間的對話)、獨白(角色獨自抒發個人感情和愿望的話)和旁白(角色背著臺上其他劇中人對觀眾說的話)、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剖莿幼?、表情等。一本劇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角色:

末:男角。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劇中女主角)、小旦、搽旦,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

凈:俗稱“花臉”“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竇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屬凈。

丑:扮演喜劇的角色,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的次要角色。監斬官——外末。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傳說

相傳,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劇種,即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據嘉慶八年的記載:“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舞升平,伶工薈萃,莫感于京華?!币舱f明了當時這一歷史盛況。其中所謂南昆即流行于江南昆山一帶的昆山腔;北弋指南戲與北曲結合,產生于江西弋陽地區的弋陽腔,即流傳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當時盛行于京城的京腔;東柳即流行于山東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國西北廣為流傳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說明了東西南北四方藝人匯集北京的盛況。

從當前來看,以上四大聲腔已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圍,有的早已遍及全國許多省份,弋陽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廣東、云南、貴州、四川、河北廣為流傳,因此有關人士認為這種說法并不科學,但是這種歷史形成的說法還是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事實。從當前戲曲劇種的分布來看,昆劇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還是有相當的觀眾基礎。弋陽腔不但在北方扎根,從乾隆年間,在京師“六大名班,九城輪轉”,而且對京劇以及一些北方劇種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就是在江南一帶的流傳也主要是在許多北方語系的地區。柳子腔(包括受其影響的柳琴戲)雖然流行于河南、蘇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動還是山東的曲阜、泰安、臨沂。秦腔(即山陜梆子)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盡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們在甘肅、寧夏、陜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卻有著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廣泛的觀眾群,所以說“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說法是有歷史根據的。

[編輯本段]全國戲曲的種類

彩調劇藏劇潮劇楚劇鳳陽花鼓戲廣東漢劇桂劇漢劇黃梅戲徽劇荊州花鼓戲柳子戲呂劇山東梆子紹劇四川曲劇甬劇云南花燈壯劇越劇粵劇越調豫劇宜黃戲揚劇新疆曲子劇湘劇錫劇婺劇碗碗腔天津文明戲蘇劇曲劇瓊劇青海平弦戲秦腔黔劇祁劇蒲劇莆仙戲評劇甌劇閩劇隴劇龍江劇遼南戲昆劇梨園戲京劇晉劇吉劇黃龍戲淮劇滑稽戲花兒劇滬劇河北梆子贛劇二人轉二人臺川劇北方昆曲新城戲

[編輯本段]聲腔劇種

京劇、豫劇、評劇、越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石家莊絲弦、深澤墜劇、安國老調、保定老調、保定上四調、保定皮影、保定賢寓調、保定碰板調、十不閑蓮花落、固義儺戲、海興南鑼、北方昆曲、定州秧歌戲、蔚州梆子、高腔、唐劇、唐山皮影、冀南皮影戲、張家口賽戲、臨漳西狄邱落子、西路蹦蹦、蓮花落子、河間南辛莊木偶戲、新穎調、涿州橫歧調、武安平調、張家口東路二人臺、哈哈腔、保定詩賦弦、邢臺弦子腔、邢臺墜子戲、邢臺淮調、邢臺西調、肅寧武術戲、懷安軟秧歌、肥鄉羅戲、四股弦、二黃、二人臺、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棗梆子、宛梆、二夾弦、柳子戲、五音戲、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云南壯劇、云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臺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巖雜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余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宮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京腔、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昆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采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陜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編輯本段]戲劇名詞

九宮、入破、卜兒、十三調、二花臉、刀馬旦、人物造型、大曲、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戲、小生、小花臉、三部曲、三花臉、三小戲、才人、廣播劇、引子、引戲、文場、文工團、文明戲、元曲、元雜劇、云手、云韶府、丑、介、隊舞、六幺、幺篇、宮調、水袖、化妝、反串、書會、瓦舍、勾欄、開呵、木大、中州韻、內心獨白、手眼身法步、中國戲劇梅花獎、打出馬、打背躬、臺詞、臺步、正末、正旦、正劇、正凈、四大徽班、四大聲腔、四功五法、旦、旦兒、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龍套、布景、對白、代面、包廂、樂棚、務頭、犯調、北曲、立部伎、東海黃公、蘭陵王入陳曲、行頭、行當、行家、行院、戲文、戲劇、沖末、沖狹、曲破、曲牌、曲譜、老旦、老生、吊毛、傳奇、雜當、過曲、集曲、合生、許胡、百戲、優伶、尋幢、壓軸戲、地方戲、問題劇、自報家門、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邊、走索、場、場面、場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蒼鶻、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聲、搶背、宋雜劇、竹竿子、吳江派、蘇中郎、坐部伎、連臺本戲、即興表演、武旦、武丑、武場、武凈、武生、武二花、武花臉、板眼、板式、參軍、參軍戲、定場詩、定場白、俫、凈、帔、轉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話劇、詩劇、掐彈詞、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臉、升平署、宜春院、貼凈、貼旦、獨白、獨幕劇、科班、科泛、科渾、南曲、南戲、南雜劇、南北合套、俗樂、院本、弦索、啞劇、亮相、起霸、圓場、面具、軸子、客串、草臺班、閨門旦、活報劇、音響效果、總會先倡、劇場、劇種、劇本、悲劇、悲喜劇、砌、彩排、旁白、幫腔、家門、賓白、缽頭、俳優、倡優、臨川派、鬼門道、諸宮調、第四堵墻、愛美劇運動、排遍、排演、腳色、腳本、梨園、梨園弟子、副旦、副末、副凈、唱腔、唱賺、唱念做打、基本功、街頭劇、翎子、盔頭、檢場、臉譜、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禿、象人、教坊、虛擬動作、銅錘花臉、魚龍曼延、雅部、雅樂、雅樂部、儺、道具、喜劇、黑頭、腔調、猴戲、掌記、搽旦、散樂、裝孤、傀儡戲、滑稽戲、溫州雜劇、程式動作、鼓板、鼓子詞、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纏令、纏達、韻白、滾調、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賺、摘遍、鑼經、楔子、髦兒戲、潛臺詞、舞臺、舞臺燈光、舞臺美術、舞臺指示、舞臺藝術、題目、題目正名、靠、趟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戲、燕濯、踏謠娘、霓裳羽衣曲等

[編輯本段]戲曲的“兩下鍋”

張寶申

近年來,在舞臺和電視上,時常出現不同劇種的演員同演一出戲的情況。如:在紀念梅蘭芳誕辰百年時,年愈八旬的豫劇名家馬金鳳與京劇梅派傳人梅葆玖曾同臺演出過《穆桂英掛帥》;中國京劇院與西藏藏劇團曾合演過《文成公主》。這種演出形式,戲曲界稱為“兩下鍋”。還有多個劇種同臺演出的“三下鍋”、“四下鍋”。在中央電視臺的戲曲晚會上,曾有過京劇、豫劇、龍江劇和河北梆子四個劇種的演員合演一臺《花木蘭》的情況。因其演出形式新奇,引起觀眾的很大興趣。

在中國戲曲的歷史上,這種“兩下鍋”的演出形式由來已久,是不同劇種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一種重要手段。許多劇種在“兩下鍋”中,演變出新的劇種。元大都時期的北京是雜劇的一統天下,產生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眾多劇作家和《竇娥冤》、《西廂記》等一批著名的劇作。明永樂年間由南京遷都北京后,在移民潮中,大批南人北上,南曲也隨之而來。為適應新的環境,南曲和雜劇實行了“南北合套”的演出。南曲吸收了北曲的優長,形成了新的昆山腔、弋陽腔。而雜劇則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明末清初,昆山腔演變為昆曲,在北京的舞臺上占據了主導地位?!堕L生殿》、《桃花扇》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傳演至今。今天的京劇也是二百多年前漢劇與徽劇“兩下鍋”的產物。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后,與漢劇藝人“兩下鍋”共同演出,在相互融合中,以徽劇的二簧腔和漢劇的西皮腔為基礎,形成了一種新的“皮簧戲”。此后,皮簧戲又從昆曲、梆子腔等劇種中不斷吸取營養,漸漸成為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

到了清末民初,京劇已發展到成熟階段,不僅成為京城戲曲舞臺的主流,而且開始向全國傳播。這一時期,由山陜梆子演變而成的河北梆子(時稱秦腔、直隸梆子)和由“蹦蹦戲”發展起來的評劇,都曾與京劇“兩下鍋”演出。清光緒十七年(1891),著名河北梆子演員、戲曲活動家田際云在其所主持的玉成班中,首開梆子、皮簧同班“兩下鍋”合演的先例。因其很受觀眾歡迎,許多班社紛紛效尤。一時間,京城內外,京梆“兩下鍋”的演出紅紅火火。許多京劇科班也“梆、簧兼授”。著名京劇科班富連成也“二科生徒幾乎無一不習秦腔(梆子)者。即今之馬連良氏,亦曾習《取洛陽》之小王子”。在與京劇“兩下鍋”的演出中,許多河北梆子演員,如:荀慧生、于連泉(小翠花)、趙桐柵(芙蓉草)等,后來都改唱了京劇,成為著名的京劇演員。

評劇形成于清末民初,是由蓮花落、蹦蹦戲、平腔梆子戲演變而來的新劇種。在解放前一直行當不全,以“三小”(小生、小旦、小花臉)戲為主,稱為“半班戲”。所以,評劇在初期經常與河北梆子、京劇“兩合水”或“三大塊”聯合演出。在與京劇、河北梆子的同臺演出中,評劇在音樂、唱腔、劇目等方面,有了長足進步。至上世紀30年代,以評劇“四大名旦”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和愛蓮君為代表的女演員的出現,使評劇發展到一個成熟的階段,不僅流行于京津、東北和華北地區,而且還曾到上海及江浙等南方地區演出,影響很大。但因其男演員較弱,仍常與京劇“兩下鍋”演出。白玉霜在上海就曾與京劇武生演員趙如泉合演過《武松殺嫂》。1945年,新鳳霞在青島,也曾搭周信芳的弟子周麟昆的京劇班,“兩下鍋”演出過《秦香蓮》等戲。

解放后,評劇在改革發展中,健全了生、凈行當,豐富了男聲唱腔,特別是擁有了魏榮元、馬泰、張德福、席寶昆等一批男演員,徹底解決了“半班戲”的問題。而且,創作演出了一批以男演員為主的劇目,受到觀眾的歡迎?!皟上洛仭币殉蔀橐欢螝v史的記載。

元曲簡介繼唐朝詩、宋詞之后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于八*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傳絕不及唐詩宋詞之廣,這是人們對元曲的體式感到陌生緣故,我們在此對其予以簡略介紹。

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

我國古代音樂把調節器式叫保重宮調。曲的宮調出于隋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宮聲的七調叫宮,其他的都調,共得二十八宮調。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呂宮、南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商角調、雙調、越調十二種。每一種宮調均有其音律風格,故對于調子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習慣。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游賞則用仙呂、雙調等類;哀怨則有商調、越調等類。以調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宮調都有不同曲牌。套數則由兩支以上周一宮調的不同曲牌聯綴而成。宋元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東沿海一帶,到元末明初較為成熟。也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

明清傳奇:在南戲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物指用南曲寫成的長篇戲曲劇本。薈萃了南戲和元雜劇的精華。

元雜劇和明清傳奇的區別

(1)雜劇體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標折目;傳奇不稱折而稱出,并加出目,出數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長篇。傳奇沒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門,又叫開場,由副本說明創作意圖,介紹劇情概況,它不是劇情的組成部分。開場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戲。開場用的是詞牌而不是曲牌。(2)傳奇和雜劇一樣有唱、白、科,但不像雜劇那樣通常由一個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種角色都可以唱,可獨唱、對唱、輪唱和合唱;傳奇中不稱科而稱介;重要人物上場時光唱引子,繼以一段定場白,每出戲有下場詩。

(3)雜劇和傳奇在音樂上都采取曲牌聯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雜劇每折限用一個宮調,一韻到底;傳奇每出不限只用一個宮調,可以換韻。雜劇演唱用北曲,傳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創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邁雄壯,南曲婉轉柔媚,因而傳奇與雜劇的音樂風格各異。(4)傳奇的角色與雜劇大同小異,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細。雜劇的主角是未、旦,傳奇的角色是生、旦。傳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總之,傳奇與雜劇相比,規模宏大,曲調更豐富,角色分工更細致,形式更自由靈活,因此更便于表現生活。中國古代戲曲的特點

1、始于離者,終于和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臺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2、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3、離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國戲曲的表現生活,運用了一種取其意而棄其形的方式,如中國畫之寫意山水,用縱橫的筆勢去體現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戲曲舞臺上才有了紅臉的關羽,白臉的曹操;有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有了無花木之春色,無波濤之江河。4、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

河南豫劇

關于豫劇的起源。豫劇產生于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說法不一。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后,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說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于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后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并入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封(今并入蘭考)、封丘、陽武(今并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明清區代即流行"河南謳"。河南梆子在流傳過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調(開封一帶)、豫東調(商丘一帶)、豫西調(陽一帶)、沙河調(漯河一帶)等不同風格。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臺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昆曲,又稱“昆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

公務員考試常識怎么復習

2019年省公務員考試-考點專項大全《常識判斷》李夢嬌百度網盤免費資源在線學習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O3y1K7kSUNEvNZG-4D4qug提取碼: g2kc

2019年省公務員考試-考點專項大全《常識判斷》李夢嬌講義 54科技常識(3).mp4 53科技常識(2).mp4 52科技常識(1).mp4 51文史常識(7).mp4 50文史常識(6).mp4 49文史常識(5).mp4 48文史常識(4).mp4 47文史常識(3).mp4 46文史常識(2).mp4 45文史常識(1).mp4 44經濟常識(4).mp4 43經濟常識(3).mp4 42經濟常識(2).mp4

公考行測常識有哪些

根據招考大綱要求,常識判斷主要測查報考者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進行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所以,一般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四個方面去出題。

一、政治常識

政治常識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毛澤東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方面內容的常識。

例題: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下列與之有關的說法,正確的有幾項?

①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

②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③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④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

⑤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A.1 B.2 C.3 D.4

(答案:C。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對比可知,語句②和語句⑤錯誤。因此,正確答案為C。

二、經濟常識

經濟常識主要包括價值規律、影響價格的因素、消費心理、生產和消費、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價格變動對生活的影響、財政的作用、宏觀調控、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影響及其措施等方面。在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部分,經濟知識都是必考部分。

例題

“按質論價,優質優價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這表明商品的價格()。

A.由質量決定 B.由使用價值決定 C.由價值決定 D.由市場經濟規律決定

“質”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的價格最終是由價值決定,而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對同一種商品而言,質量越好的商品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多,其飲食的價值量也越大,因此其售價也越高,即“按質論價,優質優價”,故本題答案選C。

三、文化常識

文化常識主要包括中國文化(古典)常識、文學常識、人文常識、軍事文化常識、中國現當代文學常識等一些方面的常識內容。比如: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最早的愛國詩人是屈原;;常見借代詞語是桑梓:家鄉;桃李:學生。

例題:1.下列哪個成語和“道聽途說”詞意更接近?

A.空穴來風 B.三人成虎

答案:(B)道聽途說意思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昭▉盹L意思是有孔洞便會進風,后用來比喻自身存在弱點,流言蜚語等得以乘隙而入,也比喻傳言有根據。由于廣泛的誤用,現在多用來指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三人成虎: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事實。

四、科技常識

科技部分往往以生活中的科技常識為主,尤其是與時政、生活緊密相關的科技常識。

例題: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一顆低軌衛星,只能在晚上進行量子通信,空間覆蓋能力和應用都有限。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種方式能極大改善通信保密性。2017年1月18日,圓滿完成了4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正式交付用戶單位使用。6月“墨子號”實現1203公里光子糾纏,刷新世界紀錄。2018年1月,“墨子號”成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2016年8月16日,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量子是物理世界里最小的基本個體

B.量子化現象主要表現為宏觀物理世界

C.量子通信可以被竊聽和破譯

D.量子力學標志著第二次量子革命的興起

【參考解析】答案選A。量子是現代物理的重要概念。量子是物理世界里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個體。量子化現象主要表現在微觀物理世界,描寫微觀物理世界的物理理論是量子力學,故B錯。量子通信是不容易被竊聽的,C錯。量子調控和量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標志著第二次量子革命的興起,D錯。故本題答案為A.

五、作答技巧

小哥我多次參考公考和事業單位考試,摸索了一些經驗,現在分享與你。因為這個模塊就是一眼過,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就懵一個答案。但是備考需要做好幾個方面。

一是日常需要關注熱點,認真積累。每年公務員考試行測中往往有1-3道常識題與時事政治密切相關。時事熱點若花大量時間專門復習并不能卓有成效,而且長線復習效率很低。關鍵還是在于平時積累,時刻關注當下發生的熱點事件,看到了就用心記下來。比如: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法國女科學家?,敿~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以表彰她們在_____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

A.單個基因編輯 B.基因重組C.基因組編輯 D.轉基因

【答案】C。解析: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法國女科學家?,敿~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二是著眼真題試卷,把握方向。從歷年公務員考試試卷中我們可以摸清命題人對常識判斷題目的考查方式及偏好是如何的,我就知道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每年都會遇到至少1題的文化題,逢考必出,所以,你可以做好準備了。

比如:先秦兩漢時期成就最高、影響最大通過人物描寫來反映歷史面貌的作品是()。

A.《左傳》B.《史記》C.《國語》D.《國策》

三是掌握方法,善用排除。如果要問什么方法是做選擇題的“神兵利器”,毫無疑問就是排除法。無論是什么題型,都或多或少能用到排除法,常識判斷也不例外。遇到不會的題,考生只能根據自身所學,排除一些明顯錯誤的選項,縮小答案范圍,總要比直接猜,更容易命中正確答案。

常識的全稱是常識判斷,通過這個名字就知道常識這個模塊不是單純考積累還要會判斷。在備考過程中,要多學習一些技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快速改善自己的復習效率。想要在筆試中脫穎而出,就要多積累常識知識。只要功夫在,鐵錘磨成針,希望各位小伙伴們能夠抵達理想彼岸。

有關江西的公務員常識類試題

春秋戰國秦代名人:

澹臺滅明:春秋末魯國孔子學生,教育家

陳嬰:秦末筑南昌城為郡治所

曾據:西漢曾氏南遷之祖

灌嬰:漢初大臣筑九江城

梅福:西漢南昌縣尉

彭材:東漢農民起義領袖

何湯:東漢虎賁中郎將

唐檀:東漢學者為官不阿

何湯:東漢虎賁中朗將

徐稚:即徐孺子,東漢隱士

中國道教創始人——張道陵

凈明道家派創始人——許遜

張盛:三國吳道教天師

許遜:導民治水足跡遍贛北諸縣

吳芮:鄱陽第一任縣令

魏晉南北朝名人:

慧遠:東晉高僧佛教首領

桓伊:東晉音樂家

殷羨:晉代任為豫章太守

習鑿齒:東晉史學家

陶淵明-東晉隱逸詩人開山之宗

慧遠:東晉名僧,博通六經

陶侃:東晉大臣

慧遠:東晉名僧建東林寺

雷次宗:南朝劉宋學者隱居不仕

王孚:南朝宋名志士

雷次宗:南朝劉宋時期教育家

胡諧之:南朝齊國重臣拜右將軍

鄧德明:南朝名學者

鄧琬:晉安王劉子勛的鎮軍長史

隋唐五代名人:

林士弘:隋農民起義軍領袖

鐘紹京:江南第一宰相

鐘傳:曾主政江西20余年

第一個私人圖書館創建者李常

來鵠(來鵬):唐朝詩人

綦毋潛:唐代進士、著名詩人

胡仲堯:南唐寺丞、國子監主簿

鄧王番:唐代尚書、節度使

饒娥:唐代《新唐書》列入孝女

柯昶:五代后唐進士光祿大夫

吳武陵:唐代進士,翰林學士

施肩吾:號東齋,唐代詩人

王勃:唐朝文學家

來鵬:唐代詩人

張九齡:唐朝大臣、詩人

王仲舒:唐朝文學家

李璟:五代時南唐建南都于洪州

李頗:南昌人,南唐畫家

韋丹:唐時期大臣曾主政南昌

貫休:唐末詩書畫家、僧人

馬道一:唐佛教洪州宗創始人

鄧及:南唐元宗時童子科狀元

盧肇:唐朝江西第一個狀元

白居易:唐朝著名詩人貶任江州司馬

狄仁杰:唐朝侍御史貶任彭澤縣令

李渤:唐朝治江州諫議大夫

董源:江西籍五代南唐畫家

鄭谷:宜春晚唐詩人

徐熙:南唐畫家,為江南名族

行思:唐代高僧住青原山靜居寺

王定保:南昌唐末光化進士

宋齊丘:南唐大臣

樂史:唐至宋真宗年間名編輯

廖匡圖:五代時期文學家

廖凝:五代陶詩風格的官吏

王定保:五代筆記小說家

巨然:五代末宋初杰出山水畫家

北宋名人:

歐陽修: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首創成人大學的教育家:李燔

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

江西古代書畫名人——黃庭堅

曾準:贛南名門“四曾”開創人

陽孝本:與蘇東坡秉燭夜話

盧光稠:治理贛州城的功臣

臨濟宗楊岐派之創始人:方會

宋敢于直言的——歐陽澈

臨濟宗黃龍派的創始人:慧南

曾民瞻:北宋天文科學家

楊符:宋代詩人

洪羽:宋代江西詩派詩人豫章四洪之一

洪炎:宋代江西詩派詩人豫章四洪之一

洪芻:宋代江西詩派詩人豫章四洪之一

洪朋:宋代江西詩派詩人豫章四洪之一

陳執中:宋代名宰相

謝過: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饒節: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周敦頤:宋代思想家、我國理學的開山祖

謝逸: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惠洪:宋代著名詩僧

劉攽: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

劉?。罕彼问穼W家《資治通鑒》副主編

劉沆:北宋庚午科榜眼、賢相

鄭獬:北宋文學家,政治家

曾致堯:南豐人,北宋散文家

陳?。核芜M士曾位居副相

吳居厚:北宋政治家

潘興嗣:北宋通經史工詩文

艾宣:北宋畫家氣格不凡

宋祁:宋代史學家、文學家

宋應星:撰寫《天工開物》科技巨著

王欽若:北宋三朝宰相

歐陽修: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宋儒“本心”哲學宗師——陸九淵

北宋散文大家——曾鞏

張正隨:北宋道教天師

晏幾道:北宋詞人晏殊第七子

孔文仲:北宋文學家三孔之兄

彭汝礪:北宋官員巳科狀元

劉敞:北宋史學家金石學開山之主

侯叔獻:北宋水利家

曾布:曾鞏之弟北宋大臣

徐夢莘:北宋文吏武將懦弱

北宋撫州崇仁學者——吳曾

北宋濕法煉銅家——張潛

北宋刻碑大師——李仲寧

北宋著禾譜農業專家:曾安止

北宋名將王韶富于韜略

北宋宜黃水利專家——侯叔獻

李覯:北宋創立盱江書院之人

宋仁宗時開倉救濟百姓的夏竦

陳彭年:北宋著名音韻學家

樂史:唐至宋真宗年間名編輯

鐘傳:樂平人,宋代龍圖閣直學士

南宋名人:

曾幾:宋代官員、詩人

徐俯:號東湖居士,南宋文學家

京鏜:宋代封翼國公,謚文忠

胡仔:宋代著名詩歌理論家

陳自明:宋元婦科與外科名醫

江萬里:宋代白鷺洲書院創始人

宋吉州民間陶瓷家:舒翁、舒嬌

蘇云卿:南宋文人結廬定居東湖畔

裘萬頃:南宋進士,詩人

趙長卿:南宋著名詞人

羅泌:宋代學者精于詩文

陳三槍:南宋著名農民起義軍領袖

曾原一:南宋有影響的詩人

池夢鯉:南宋末年恩科狀元

宋元間愛國詞人——劉辰翁

趙善括:南宋詞人,進士

石孝友:南宋詞人,進士

馬廷鸞:南宋忠臣名士

王剛中:南宋名臣哲史學家

劉過:南宋文學家

汪應辰:南宋官吏、詩人、散文家

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

宋代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晏殊

南宋江湖詩風的開山大師——姜夔

程大昌:南宋著名地理學家、經學家

吳曾:南宋名學者

周必大:南宋大臣文學家

徐夢莘:南宋史學家

劉辰翁:宋末元初詩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南宋文學家、愛國將領:謝枋得

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周必大

徐夢莘:南宋史學家

劉辰翁:宋末元初詩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南宋文學家、愛國將領:謝枋得

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周必大

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

南宋著名錢幣學家——洪遵

南宋著名金石學家——洪適

南宋脖子最硬的人——胡銓

南宋天文學家——周執羔

洪皓:南宋風節名臣

南宋名臣、詩人——朱弁

南宋大名醫——王克明

彭大雅:南宋節度使臣

南宋知名學者——彭叔夏

南宋官場知名人士:彭龜年

趙汝愚:宋宗室曾任右丞相

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陸九淵

南宋知名學者——陸九齡

楊萬里:南宋杰出的詩人

金元名人:

謝縉孫:元代醫家

陳自明:宋元婦科與外科名醫

揭傒斯:元代文學家

劉時中:元代散曲作家

汪大淵:元代民間航海家、旅游家

熊良輔:南昌人,元朝文學家

周德清:元代音韻學家兼戲曲作家

歐陽貞:元朝學者,家庭教育家

危素:金溪人,元末學者

危亦林:南豐人,元代名醫

虞集:元代著名文學家

朱思本:元代地理學家

馬端臨:元代歷史學家

吳澄:元代理學家

程鉅夫:元代文學家

劉辰翁:宋末元初詩人

陰時夫:元代名學者

元朝地理學家——朱思本

元代史學家——馬端臨

金元文學研究——程鉅夫

元代名學者:陰時夫

元代起義的農民英雄——杜可用

明代名人:

忠諫直言的江南才子——解縉

昆腔(南曲)的“鼻祖”——魏良輔

張位:明英武殿大學士兼宰相

黃德溫:“血濺朝衣”的一代豪杰

楊以任:江西五大家之一

李紹:明代古碑文收藏家

李禎:明代參與修撰《永樂大典》

曾質粹:明代翰林院五經博士

郭詡:明代多才多藝的畫家

歐陽必進:明代人力耕地機的發明者

熊文舉:明代大臣、名學者

羅近溪: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陳道亨:明代忠賢名臣

吳桂芳:明代御倭名將

王一夔:明代天順狀元著名大臣、學者

王猷定: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詩人

牛石慧:明末清初畫家

章潢:明代易學家

章世純:明代臨川四大才子之一

羅萬藻:明末古文家

陳際泰:明代名學者為文敏甚

吳與弼:明代儒家老學究

徐奮鵬:明代文史學家

趙光抃:明代進士任右僉都御史

張自烈: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袁繼咸:明代大臣

鄒元標:明代東林黨首領、忠臣

郭子章:明代史學家

蕭九賢:明朝一代名醫

余懋衡:明代清廉大臣

謝一夔:明朝大臣,文學家、教育家

朱石慧:明末清初畫家

魏良弼:明代理學家、教育家

張元楨:明代官吏、詩人

萬元吉:南明大臣,明末詩人

姜曰廣:南明大臣,明末文學家

婁妃:明代女詩人、書法家

傅炯:明代清廉大臣

舒芬:明代經學家,正德狀元

魏時亮:明朝文學士

陳洪謨:明文學家,曾任江西巡撫

喻嘉言(喻昌):明末清初名醫

鄧以贊:明朝文學家編修

歐陽斌元:明朝天文學家

魏良輔:明代戲曲音樂家

嚴孟衡:明朝清廉大臣左都御史

嚴孟衡:明朝曾任接察司副使

嚴嵩:明朝江西分宜人

明代“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

艾南英:明代文學家

陳邦瞻:明代史學家

何心隱:明代思想家

羅汝芳:明代理學家

羅洪先:明嘉靖狀元地圖學家

歐陽德:明代理學家

羅欽順:明代哲學家

汪?。好鞔韺W家

胡居仁:明代理學家

羅倫:明代理學家

童軒:明代天文學家

胡廣:明朝大臣書法家

吳伯宗:明代天文學家

解縉:明大臣主修《永樂大典》

胡儼:明文學家天文學家

梁寅:明代名學者

鄧琬:明代封左將軍四代為官

陳灌:《明史》“循吏”第一人

黃子澄:明代大臣

肖九賢:明代醫家

楊士奇:明代名臣、臺閣體詩派創始人

金幼孜:明朝大臣

朱權:明戲曲理論家劇作家古琴家

陳誠:明外交家出使中亞十七國

周忱:明朝理財名臣

況鐘:明朝著名清官

鄧茂七:明農民起義領袖

何喬新:明朝大臣

費宏:明代大臣

夏言:明代大臣

毛伯溫:明代大臣

譚綸:明代抗倭名臣

劉顯:明代抗倭名將

鄧子龍:明代軍事家

何震:明代金石篆刻家

宋應星:明著名科學家

鄧志謨:明小說家戲曲作家

廖均卿:明代欽天監靈臺博士

謝詔:明末清初學者

陳勉:明朝抗倭英雄

李淶:明朝清廉大臣

清代名人:

江西萍鄉:浩氣長存的文廷式

孤傲不群憤世花鳥造型——朱耷

寧都文化名人:江西畫派開派家之羅牧

陳三立:近代同光體詩派代表

戴衢亨:聲名遠遠播的相國狀元

孔紹堯:清代贛南中學創辦者

朱益藩:清代京師大學堂總監督、著名書法家

程茂采:清山東巡撫振威將軍

程煥采:清官至江蘇布政使、進士

程鷸采:清道光官授湖廣總督

王猷定: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詩人

牛石慧:明末清初畫家

黃爵茲:清朝學者清廉官吏

蔡上翔:清朝史學家

紀大奎:清代名學者

唐英:清陶瓷藝術家能文善畫

夏廷宜:清末樂平戲曲演員

晏斯盛:清代名學者

蘿有高:清乾隆舉子,理學家

汪道誠:清朝嘉慶武科狀元

裘紉蘭:清代女詩詞家

陶福同、勒深之:新建縣清代詞人

湯燮:南豐人,清末民初畫家

謝文洊:清代著名理學家

張自烈: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龍文彬:晚清文學家

謝啟昆:清正的巡撫著名學者

勒方奇:清代詞人、書法家

蔣仕銓:清代著名戲曲家、文學家

江謙:清代著名教育家

齊彥槐:清代著名科學家、文學家

朱石慧:明末清初畫家

裘曰修:清代名臣、文學家

胡思敬:清代藏書家

戴均元:治水有術的宰相

李宜青:客家先賢

雷發達:皇家建筑設計大師

劉鳳誥: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中國第一代兵器工業專家余慶鰲

蔡希邠:抗法將領臬臺

周學鍵:清代雍正進士

張春發:清代名將,新余人氏

黃?。呵宕鷮W者

戴云官:清代教育家

吳湘皋:清初贛南私家圖書館的始建者

吳嘉善:近代外交家、數學家

我國第一個留美女學生——康愛德

民國名人:

張勛:奉新人,人稱“辮帥”

李烈鈞:抗拒袁世凱的革命志士

鄒韜奮:民國新聞先行者

中國最后一個大儒——陳寅恪

龍榆生:萬載人氏,詞學大師之一

傅烈:赴法留學生,中共早期黨員

曾炯:近代著名數學家

潘震亞:從事法學研究和文化教育工

袁玉冰:著名革命烈士

李平:社會科學工作者,歷史學家

程懋筠:新建縣人,現代音樂家

歐陽竟無:近代著名佛學居士

梁邦楚:20世紀花鳥畫界逸品大家

曾延生:吉安黨組織創建者之一

胡謙:民國以身殉國的名將

胡運洲:民國贛南最早的航海家

肖長華:京劇表演藝術家

公劉:江西現代詩人、作家

蔡希邠:抗法將領臬臺

蔡公時:江西光復先遣

徐秀鈞:國民眾議院議員

吳嘉廉:早期《申報》評論學者

熊雄: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

吳宗慈:歷史學家、著名方志學家

民國“新聞界三杰”之一:黃遠生

張國燾:早期黨的領導人,之后叛黨

溫晉城:民國要員、國學名家

黃大塤:民國江西高校創辦者之一

陳任中:民國詩詞、書法、樂曲家

回答者: skdliulei|四級| 2011-1-23 18:22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盧肇在唐武宗李炎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狀元及第,且是江西第一個狀元。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詩人,書法家。修水縣人。其父黃庶(字亞父)慶歷二年(1042)進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詞,作詩學杜甫,有《伐檀集》傳世。舅父李常(字公擇)也是一位詩人兼藏書家。使黃庭堅從小生長在文學空氣濃厚的書香家庭。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貧,他的母親以荻畫地,教他寫字。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聰慧,十二歲作《六論》,一揮而就,言簡意賅,氣勢雄渾,得到歐陽修的贊賞,從此名聞四方。青年時,多次外游,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詩文往來,并將安石推薦給歐陽修。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后,調任太平州司法參軍。翌年,召回京師,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79)先后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三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于江寧府。理宗時追謚文定。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江西婺源人。父朱松,進士出身,對二程理學窺研彌深,因不附和議,得罪秦檜,失官居家,以教書為業,恪守孔孟之道。其父對朱熹要求嚴格,不僅以儒家經書對他進行嚴格教導,而且對他講授“古今成敗興亡大致”,教育他關心民族社稷安危和社會現實問題,樹立抗金必勝思想和信念。朱熹嚴守父訓,刻苦讀書,青少年時代,精心研讀儒家主要著作,廣泛涉獵各家學說和各種格致之學,學業猛進,十九歲登進士第,賜同進士出身,授泉州同安縣主簿。曾任南康軍兩年零一個月。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孫,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嚴嵩,字惟中,號介溪,明朝江西分宜人。他粗眉毛,大聲音,腳長體高,又削瘦,像只兩腳規。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出生在分宜介溪一個寒士之家,他父親嚴準是個窮秀才,在鄉里課蒙童。嚴嵩懂得“關系學”,籠絡世宗親信。兩面三刀,委罪于人。能伸能屈,使用苦肉計。從嘉靖二十三年到三十五年的十多年時間內,嚴嵩先后在宜春、分宜兩縣捐金修建了四座石拱橋:宜春秀江上的廣澤橋,下浦的廣潤橋(上浦、下浦各一座的總稱),分宜清源河上的萬年橋,共花三四萬兩銀子。同時還出資修茸了分宜縣學等等。這些錢,雖刮自人民的血汗,建橋又有狹隘的鄉土觀念和光宗耀祖的思想,橋成又盡管有媚上之嫌,但也是為人民做了點好事

解縉(1369-1415),字大紳,一字縉紳。吉水縣人。明初學者、文學家。

解縉生而秀異,穎敏絕倫,其母畫地為字,于襁褓中教之,一見不忘,六七歲就能即席吟詩作對,一時傳為神童。因此,關于他幼年的傳說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家喻戶曉,以迄于今。

解縉一生業績最足稱道的,就是他首先提議并親自主持《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早在入朝之初,他就向朱元璋提出編纂一部大型類書的建議,盡管當時未受重視,他仍然提出全書的體制、指導思想以及具體要求。直到永樂元年(1403),成祖才下詔編纂。初由解縉率領一百多人,用一年時間完成,定名為《文獻大成》。成祖以其內容不夠宏廣,于是又加派了姚廣孝、劉季篪為監修,動員儒臣文士二千一百余人,重加修輯,用了五年時間,于永樂六年(1408)冬告成,由成祖改名為《永樂大典》。

況鐘(1383-1443),字伯律。靖安(今靖安縣)人。明代官吏、詩人。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奉新人。明代著名科學家、詩人。

萬歷四十三年(1615)舉人。崇禎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諭,舉世矚目的科技名著《天工開物》寫成于任職期內。崇禎十一年(1638)任汀州(今福建長?。└乒?,十四年(1641)任毫州(今安徽毫縣)知州。崇禎十七年(1644)明亡,棄官歸家。后又在南明任過職。清順治年間仍在世,約于順治與康熙之交去世。

晏殊(90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撫州市)人。北宋著名詞人。自幼天資聰敏,篤學能文,十四歲舉神童,十五歲應廷試,得到真宗的賞識,賜同進士出身。復試,擢秘書省正字,得盡讀秘閣藏書,學問益博。繼遷翰林學士,深為真宗所倚重,“事無巨細,皆咨訪之”。仁宗即位,益加信任,歷居要職,先后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文武職宰相)。后出知河南,兼西京留守,進階至開府儀同三司,勛上柱國,爵臨淄公。卒謚元獻。

晏幾道(約1030-1106),字叔原,號小山。殊幼子(一說第七子)。臨川人。北宋詞家。一生清狂磊落,縱弛不羈,曾為許田鎮監、開封府推官等小吏。他與蘇軾、黃庭堅先后同時,文章翰墨,自立規模。早年即以《鷓鴣天》詞見稱于仁宗,詞云:“碧藕花開水殿涼,萬年枝上轉紅陽。昂平歌管隨天仗,祥瑞封章滿御林。金掌露,玉爐香,歲華方黃圣恩長?;手萦肿噜黛殪o,十樣宮眉捧壽觴”(“慶歷中,開封府與棘寺同日奏獄空,仁宗于宮中宴樂,宣叔原作此?!眳⒁婞S升《花庵詞選》叔原《鷓鴣天》注)。詞雖是應命之作,內容無甚可取,但作者的藝術才華于此可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吉水縣)人。南宋杰出的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授贛州司戶,后調任永州零陵縣丞,得見謫居在永州的張浚,多受勉勵教誨。孝宗即位后,張浚入相,即薦萬里為臨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喪,服滿后改知奉新縣。乾道六年(1170)任國子博士,開始作京官,不久遷太常丞,轉將作少監。淳熙元年(1174)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舉廣東常平茶鹽,曾鎮壓沈師起義軍,升為廣東提點刑獄。不久,遭母喪去任,召還為吏部員外郎,升郎中。十二年(1185)五月,以地震應詔上書,極論時政十事,勸諫孝宗姑置不急之務,精專備敵之策,堅決反對一些人提出的放棄兩淮、退保長江的誤國建議,主張選用人才,積極備戰。

陸九淵(1139-1192),字子靜。撫州金溪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他從小就聰明好思。三、四歲時就向父親提出“天地何所之”。這樣深邃的哲學問題。七、八歲,“舉止異凡兒,見者敬之”。陸九淵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他主張“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說。

姜夔(約1155-1221),字堯章,一字石帚,別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波陽縣)人。南宋著名詩詞作家、音樂家。他在文學藝術上的才華和成就是多方面。不僅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成為當時一大詞家和詩人;且嫻通音律,善吹簫彈琴,有樂論著述,能配合詞作自創曲譜,成為南宋唯一詞調曲譜傳世的杰出音樂家。他的書法也為當時人所稱道,有論書法的《續書譜》傳世。

朱耷(1626-1706)。譜名統,有雪個、個山、人屋、道朗、八大山人等別號。南昌人。明末清初卓越的大畫家。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權的九世孫。朱權封寧王于南昌,繁衍八支,朱耷屬弋陽王支,襲封輔國中尉。他的父祖都善書畫,因此朱耷從小就受到藝術陶冶。八歲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少時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弱冠為諸生。明亡以后,他抱著對清王朝不滿的態度,在奉新縣耕香庵落發為僧,時年二十三歲。后隱居進賢縣介岡及永豐縣睦岡等地。順治末年,當他三十六歲時潛回南昌,創建青云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時間,才使這坐道院初具規模,并在這里過著“一衲無余”與“吾侶徙耕田鑿井”的勞動生活。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以上信息來源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

網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
  • 層次: ??分數: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644062549@qq.com刪除

提交報名同學/家長:允許擇校老師幫您擇校調劑,同意《隱私保障》條例,并允許推薦給更多服務商為您提供服務!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haolei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