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它周圍的電子構成的。輕原子核的融合和重原子核的分裂 都能放出能量,分別稱為核聚變能和核裂變能,簡稱核能或核電。
核電技術發(fā)展: 自1951年12月美國實驗增殖堆1號(ebr-1)首次利用核能發(fā)電以來,世界核電至今已有6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
什么是核能
這里提到的核能是指核裂變能。前面提到核電廠的燃料是鈾。鈾是一種重金屬元素,天然鈾由三種同位素組成:
鈾-235 含量0.71%
鈾-238 含量99.28%
鈾-234 含量0.0058%
核電
(鈾-235是自然界存在的易于發(fā)生裂變的唯一核素。)
當一個中子轟擊鈾-235原子核時,這個原子核能分裂成兩個較輕的原子核,同時產生2到3個中子和射線,并放出能量。如果新產生的中子又打中另一個鈾-235原子核,能引起新的裂變。在鏈式反應中,能量會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
鈾-235裂變放出多少能量呢?請記住一個數(shù)字,
即1千克鈾-235全部裂變放出的能量相當于2700噸標準煤燃燒放出的能量。
核反應堆原理
反應堆是核電站的關鍵設計,鏈式裂變反應就在其中進行。反應堆種類很多,核電站中使用最多的是壓水堆。
壓水堆中首先要有核燃料。核燃料是把小指頭大的燒結二氧化鈾芯塊,裝到鋯合金管中,將三百多根裝有芯塊的鋯合金管組裝在一起,成為燃料組件。大多數(shù)組件中都有一束控制棒,控制著鏈式反應的強度和反應的開始與終止。
壓水堆以水作為冷卻劑在主泵的推動下流過燃料組件,吸收了核裂變產生的熱能以后流出反應堆,進入蒸汽發(fā)生器, 在那里把熱量傳給二次側的水,使它們變成蒸汽送去發(fā)電, 而主冷卻劑本身的溫度就降低了。從蒸汽發(fā)生器出來的主 冷卻劑再由主泵送回反應堆去加熱。冷卻劑的這一循環(huán)通道稱為一回路,一回路高壓由穩(wěn)壓器來維持和調節(jié)。
什么是核電站
火力發(fā)電站利用煤和石油發(fā)電,水力發(fā)電站利用水力發(fā)電,而核電站是利用原子核內部蘊藏的能量產生電能的新型發(fā)電站核電站大體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利用核能生產蒸 汽的核島、包括反應堆裝置和一回路系統(tǒng);另一部分是利用蒸汽發(fā)電的常規(guī)島,包括汽輪發(fā)電機系統(tǒng)。
核電站用的燃料是鈾。鈾是一種很重的金屬。用鈾制成的核燃料在一種叫“反應堆”的設備內發(fā)生裂變而產生大量 熱能,再用處于高壓力下的水把熱能帶出,在蒸汽發(fā)生器內產生蒸汽,蒸汽推動氣輪機帶著發(fā)電機一起旋轉,電就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來,并通過電網送到四面八方。這就是最普通的壓水反應堆核電站的工作原理。
什么是核電廠
電是電廠生產出來的。我們知道有燒煤或石油的火力發(fā)電廠,有靠水力發(fā)電的水電站,還有一些靠風力、太陽能、 地熱、潮汐能、波浪能、沼氣生產電力的小型或實驗性發(fā) 電裝置。核電廠就是一種靠原子核內蘊藏的能量,大規(guī)模生產電力的新型發(fā)電廠。
核廢料和熱污染是兩大難題
目前,大部分處理手段是將核廢料進行固化后,暫存在核電廠內的廢物庫中,經過5~10年后運往國家規(guī)劃的放射性廢物庫貯存或處理。但到現(xiàn)在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找到安全、永久處理高放射性核廢料的辦法。但核廢料無法處理僅僅意味著無法在短時間內消滅,其本身在儲存過程中的安全性還是有保障的。
核電站的另一個問題是熱污染。受制于常規(guī)島內的用于發(fā)電的現(xiàn)有蒸汽汽輪機熱效率較低,因而其比一般化石燃料電廠會排放更多廢熱到周圍環(huán)境中,故核能電廠的熱污染較嚴重。
什么是反應堆
核反應堆是一個能維持和控制核裂變鏈式反應,從而實現(xiàn)核能-熱能轉換的裝置。
核電廠用的壓水反應堆有一個厚厚的鋼質賀筒形外殼,腰部 有幾個進水口和出水口,稱為壓力容器,900兆瓦的壓水堆, 其壓力容器高12米,直徑3.9米,壁厚約0.2米。
壓力容器是堆芯,堆芯由燃料組件和控制棒組件等組成。水在它們的間隙中流過。水在此起兩個作用,一是降低中子的速度使之易于被鈾-235核吸收,二是帶出熱量。900兆瓦 的壓水堆 一般裝有157個燃料組件,約含80噸二氧化鈾。
壓力容器頂裝有控制棒驅動機構,通過改變控制棒的位置來 實現(xiàn)開堆、停堆(包括緊急停堆)和調節(jié)功率的大小。
核事故
一般來說,在核設施(例如核電廠)內發(fā)生了意外情況,造 成放射性物質外泄,致使工作人員和公眾受超過或相當于規(guī) 定限值的照射,則稱為核事故。顯然,核事故的嚴重程度可以有一個很大的范圍,為了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標準,國際上 把核設施內發(fā)生的有安全意義的事件分為七個等級。
#p#分頁標題#e#由表可以看出,只有4-7級才稱為“事故”。5級以上的事 故需要實施場外應急計劃,這種事故世界上共發(fā)生過四次, 即蘇聯(lián)切爾諾貝利事故、英國溫茨凱爾事故,美國三里島事故和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lián)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大起火,并發(fā)生化學爆炸(并非核爆炸)。爆炸釋放量相當于堆內約3%~4%的核燃料。事故當時有2人被炸死,1人死于心臟病,救火中有29人受輻射損傷,其中28人因患急性放射性病致死。事故后周圍30公里范圍內撤離了21萬居民。
事實上,這是一次嚴重的人為責任事故,當時研究人員在做一次安全實驗,切斷了反應堆所有的安全措施,卻又啟動了反應堆,這個實驗方案嚴重違反了安全規(guī)程,這是事故的人為原因。事故的技術原因是前蘇聯(lián)開發(fā)的這種石墨水冷堆具有較大的缺陷,它有一段正溫度系數(shù)的正反饋工作區(qū),這在反應堆的設計上是不能允許的,另外,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沒有絕大多數(shù)核電站具有的安全殼。
1979年3月38日清晨,美國建在賓夕法尼亞洲哈里斯堡東南16公里的三哩島核電站,第二號反應堆發(fā)生了一起嚴重的失水事故,反應堆的堆芯部分熔化,大部分燃料元件損壞或熔化,放射性裂變產物泄漏到安全殼內,但并未外泄,對環(huán)境造成了輕微影響。由于事發(fā)地為美國,這次事故引起了極為強烈的反響,但其本身危害并不大,核電站內的118名職工無一傷亡,只有三人受到略高于季度允許劑量的照射,其余都在職業(yè)控制劑量以內。外泄的放射性物質也更少,方圓80公里的200萬居民中,平均每人所受的放射性劑量還不如帶一年夜光表或看一年彩電所受的劑量。三哩島核事故是迄今壓水堆核電廠發(fā)生的最嚴重的事故。
廠房描述
反應堆廠房:包括內外安全殼和內部結構以及堆芯熔融物捕捉器。反應堆廠房是雙層圓筒形結構,該建筑包容并支撐與一回路相關的主要設施(包括壓力容器和主冷卻回路,包括主泵,蒸發(fā)器和穩(wěn)壓器)。反應堆換料腔和內部結構。輔助設備。廠房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外部事件對內部反應的影響,確保不發(fā)生泄漏。包括一回路發(fā)生事故失水,使廠房內壓力和溫度升高。
1. 安全殼:安全殼是雙層墻體結構,其中內墻體由預應力混凝土筒體和混凝土穹頂構成,內面襯以鋼襯里,保證密封。外安全殼抵抗外部沖擊。1.8米寬的環(huán)形區(qū)域將內外安全殼隔離,該區(qū)域處于負壓狀態(tài),收集發(fā)生泄漏事故后泄漏物的收集,保證泄漏物在排入大氣前被過濾,雙層安全殼是考慮在嚴重事故對環(huán)境的有效保護。
2、 內部結構:主要功能是提供反應堆壓力容器的支撐和附屬設備的支撐;人員及設備的生物防護;防止管道的甩擊和飛射物對安全殼、各回路以及安全系統(tǒng)的影響。
3、 結構描述:內部結構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包括一次屏蔽墻,二次屏蔽墻,反應堆換料腔;樓板和墻體。
4、 堆芯熔融物捕捉器:位于堆芯cvcs和vds系統(tǒng)下部分為三部分,由堆坑下部、堆芯熔融物擴展通道和擴張區(qū)域組成。表面覆蓋細石混凝土。底部有循環(huán)水系統(tǒng),用以事故狀態(tài)下對熔融物降溫,水來自換料儲水箱。
5、 安全廠房:安全廠房1&4分為9層,分別布置在安全殼兩側;廠房2&3分為8層,布置在一起,采用雙層墻體。外墻與廠房各樓層分開,通向廠房的門應有門禁系統(tǒng)。
6、 燃料廠房:位于反應堆廠房和安全廠房2、3相對的位置,與反應堆廠房和安全廠房位于一個筏基礎之上。9層(0.00-19.5m區(qū)域)。西側為乏燃料水池及相關設施。東側為事故廢氣過濾機組。采用雙層墻,門應有門禁系統(tǒng)。
7、核輔助廠房:核輔助廠房內設置與電廠運行必需的與安全無關的輔助系統(tǒng),同時設置有部分維修區(qū)域。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基礎與廠房的筏基礎是分離的,放射性設備周圍設置屏蔽結構以及有系統(tǒng)的隔離。提供充分的生物隔離。
8、 進出廠房:基礎廠房內設有為保障人員安全進出核島所必需的設備和設施。進出廠房的基礎和核島的基礎臨近,設置沉降縫,允許相對的位移。
9、 放射性廢棄物廠房:分為放射性廢棄物廠房(hqb)和放射性廢棄物儲存廠房(hqs),其可收集、儲存、處理液體和固體放射性廢棄物。為兩個機組公用,它同1號機組的核輔助廠房建筑直接連接,用來儲存、運輸樹脂類廢棄物以及收集、臨時儲存、運送廢液。在放射性廢棄物廠房和2號機輔助廠房附屬建筑(2hqs)之間連接一條熱管,用來輸送2號機的廢液。7)、 應急柴油機房:(hd)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其鋼筋混凝土筏基及地下部分及外墻使用瀝青絕緣材料來防水的。用來放置柴油燃料儲存罐、柴油燃料槽房間的樓板、墻體及天花板表面是摻合了憎油材料的水泥砂漿抹面的。
#p#分頁標題#e#10、 安全廠用水泵房:為混凝土結構,其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配合比及工藝應具備足夠的耐久性以保證結構主體能防止地下水和海水的侵蝕,所有與水接觸的混凝土表面應使用精細模板,其他地方可以使用粗制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