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fā)展,中國職業(yè)教育已發(fā)展成為體系相對完善、特色比較鮮明、規(guī)模世界第一,這無疑得益于“改革”這一核心推動力。同時,隨著中國進入新時代,不僅經濟發(fā)展進入了“新常態(tài)”,社會形態(tài)發(fā)生了新變化,包括職業(yè)教育在內的各項改革也進入了深水區(qū)。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再沿用追求速度的改革方式,不僅不能取得預期效果,而且會“好心辦壞事”。以職教課程和教學改革為例,在上世紀90年代逐步批判并擯棄了學科導向的“三段式”課程后,在不長的時期內,先后推行了“模塊化”課程、項目課程和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課程等系列改革。由于時間短、速度快,加上課程改革固有的復雜性,結果使許多看似聲勢浩大的課改僅僅流于形式、難以深入。至于教學方式的改革更是名目繁多,有任務驅動法、項目教學法等多達上百種教學方法,還有翻轉課堂、有效課堂及慕課、微課等新提法層出不窮,加上教育行政部門及相關機構舉辦的各種形式的賽事助推,結果使得廣大職教一線教師眼花繚亂,對改革的內容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在改革的過程中手忙腳亂、莫衷一是。美國學者曾提出“鐘表忙碌”的概念,指在短時間內向孩子提出過多的要求,強迫消耗他們儲存的能量而出現(xiàn)的一種忙碌現(xiàn)象。其實,對于成人的教師而言,如果短時期內急于推行各種打著“改革”旗號的新事物,又不加甄別、不顧條件地采用“拿來主義”,其結果就會成為教師們忙碌的根源,成為一種新的折騰。
眾所周知,教育是一項特殊的社會活動,有著其特有的規(guī)律,其中之一就是“慢”——因為在教育上往往是“欲速則不達”。日本著名的課程專家佐藤學認為,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化的變革越緩慢越好,因為只有在這種緩慢的過程中,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東西沉淀下來。所以,教育是一項慢的藝術,需要“靜悄悄的革命”,包括準備工作慢、教學過程慢和教育成果顯現(xiàn)慢。其中,準備工作慢內含真正好的教育,需要具備的條件多、需要準備的事項雜,因而難以速成;教學過程慢既需教師在教學時的性子要慢一點、教學節(jié)奏要適度不宜快,也包括涉及教學的變化事項時,哪怕是諸如座位調整這樣微小的細節(jié),在做決定時也不宜簡單草率,而要思路周詳、謀定而后動;對于教育成果顯現(xiàn)慢,“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傳統(tǒng)俗語是為精當?shù)谋硎觥?/span>
因此,在我國社會發(fā)展進入新時代的當下,職業(yè)教育改革的步伐不妨慢一點,要本著“大膽設想、小心求證”的原則去推行各項改革。在事關職業(yè)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院校治理和人才培養(yǎng)的改革方案設計時,可以“頭腦風暴”不拘一格、學習借鑒不分出處,但當改革方案要落地時,則一定要謹小慎微,先搞局部試點,弄清楚改革新方案、新模式的實施條件、可能缺陷及不足之處,待甄別成效、彌補完善并形成一套比較全面的計劃后再行推廣。盡管這樣的改革速度可能慢了些,但唯有這樣的改革,才會更符合教育的規(guī)律、師生的認知,才能獲得支持、取得實效、贏得收益。
著名作家紀伯倫曾說過“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fā)”,同樣我們也不應忘記,任何職教改革的終目的是為了探索一條更符合中國國情、更符合職教規(guī)律、更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前行之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所強調的,“要加快建成適合每個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稟賦、不同興趣特長、不同素質潛力的學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長需要的教育”——這應該成為我們今后推行職教改革的圭臬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