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合并,該叫什么呢?
2015年愚人節(jié),《清華大學整體并入北京大學工學院》一文傳遍朋友圈;緊接著,《清華大學統(tǒng)一委員會告燕園同胞書》稱 燕園自古就是清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清北合并,乍一聽似乎只是玩笑;但細一想,卻早有先例 1937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及南開大學因抗戰(zhàn)南遷,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后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直到1946年北返。此外,1952年院系調整,清華北大也曾交互重組,北大機、電、土、建四系并入清華,清華文、理、法三學院并入北大。
如此看來,清北合并也并非天方夜譚;那么問題就來了,清北合并后該叫什么名字呢?(以及,?;赵撌鞘裁礃幼幽兀康鹊?)
一個流傳已久的段子說:取 清華大學 的前兩字與 北京大學 的后兩字稱 清華大學 。這從實踐上當然是不可行的,但卻也道出了起名的困難。一些命名方案的問題如下:
常言道: 名不正言不順 ;假如清北合并,校名一定是一個需要首先解決的重要問題。但在那之前,我們討論清北合并的可能及其影響時,總還是要有個名字的,姑且稱之為 清北 大學罷;英文名除了翻譯為Tsing Pe University,或可為TP-LINK University。
清北 大學的世界排名超過哈佛了嗎?
8月15日,2016年 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以下簡稱為ARWU)正式發(fā)布,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首次入圍世界百強,分別位列第58和71名。受此啟發(fā),我們可以運用ARWU的方法論,計算一下 清北 大學的單項及綜合得分,看一看清華北大合并后能不能躋身世界超一流大學,并嘗試發(fā)現一些有用或有趣的結論。
為簡化問題,假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合并為 清北 大學,并設此合并是名義上的:即,將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合在一起稱為 清北 大學 ,但兩校實質上依然分別獨立運轉。
對 清北 大學的學術水平測量和總體排名的計算采用ARWU2016年的數據及方法論,各指標的具體含義見下圖:
實際算法和數據處理較為復雜,下面直接給出計算結果: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與合并后的 清北 大學在2016年ARWU上的世界排名和各單項指標的世界排名,如下圖所示:
只看總分和總分的世界排名,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第58名的清華大學與第71位的北京大學名義合并得到的 清北 大學,在2016年ARWU中世界排名達到了第28位,但離世界前十位的一眾頂尖高校仍有距離。
清北合并,沒有驚喜
首先,通過三校各項指標排名的比較,我們可以說: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在以下各指標為衡量標準的學術水平上基本相當。即:對于上述指標,并不存在一個清華比北大強很多或者北大比清華強很多的方面。
總體而言,清華和北大目前在教育質量(Alumni)、教師質量(Award、HiCi)和師均表現(PCP)上與世界一流水平有著或多或少的差距,而在科研成果(N S、PUB)方面則相對領先。
對于教師質量,清華與北大在高被引科學家總數方面與自身實力相適應,但在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方面則明顯不足(數量與得分為0)。也就是說,與自身總體學術水平相比,清華與北大的整體教師質量沒有問題,但在最頂尖學術水平方面與世界一流尚有差距。
對于科研成果,清華與北大在《自然》《科學》上發(fā)表論文的折合數量這一指標上的表現與自身水平相適應,而在被SCIE和SSCI收錄的論文數量上則世界領先(合并后的 清北 大學其PUB指標排名上升到了世界第二)。也就是說,與自身總體水平相比,清華與北大在頂尖科研成果上表現并不突出,但在整體實力上很強。
而在合并前后的比較上,除師均表現和教師頂級獎項外, 清北 大學與清華北大單校相比在各方面都有提高,這種提高直接來源于學校體量的增加。與自身相比,合并后的 清北 大學與合并前的清北的表現一致,其學術水平被校友及教師所獲的國際頂級獎項數量與師均表現拉低,被以PUB衡量的科研成果水平拉高,而在以HiCi衡量的教師質量和以N S衡量的頂尖科研成果上則表現一般。
可以說,清華北大及 清北 大學相對領先的總體學術水平,主要得益于科研成果(且并非頂尖科研成果)。而如果進一步追究原因,個人認為,清北的科研成果優(yōu)勢一定程度上來源于較大的體量。同時,這也為整體教師質量和頂尖科研成果提供了助力,但在國際頂級獎項上幫助不大,且對師均表現有負面作用。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合并前后的各指標變化。若考慮到學校規(guī)模的相對穩(wěn)定性,則可以說,清北最有提升空間的方面是以國際頂級獎項衡量的教育質量和頂尖教師質量。
最大的問題是 沒有問題
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的合并,最大的問題可能正是 沒有問題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發(fā)現,清北在學術表現的各個方面基本相當,不存在非合并不可或者合并后能夠各指標優(yōu)勢互補的情況(當然,在學科等方面存在互補)。此外,由于清華與北大均為公立大學,財政上受國家支持,不存在產業(yè)整合、市場競爭、資本壓力等因素。亦即,合并缺少動力。
而即使清北真的合并,實際情況也會遠比上面的分析復雜。上面的分析基于一個簡化問題的假設:清北的合并是名義上的,兩校實質上仍獨立運轉。
假如清北實質合并,一方面,清北的資源相互流通交融發(fā)展,對其總體實力有積極影響,有著使其學術水平超過上述名義合并的 清北 大學的趨勢。而另一方面,就像企業(yè)合并會導致諸多整合上的問題,清北合并也會產生許多負面因素,有著使得合并后的新學校的水平低于上述 清北 大學的趨勢。
合并可能會導致問題包括但不限于:體量翻倍導致的管理難度增大、兩校合并導致的管理權分配問題、各種有形無形資源的分配、各類資產的融通整合、教育管理理念的調節(jié)、科研格局的聯(lián)合、校風氛圍的統(tǒng)一、不同學術觀點的調和、競爭環(huán)境的缺失、校名等具體操作,等等。
此外,清北合并后少了互黑的樂趣,實乃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