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為教育和科研所在地,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雙元制培訓已成為成功模式,德國是最受國際學生歡迎的留學目的地之一。在德國,教育領域由16個聯邦州負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德國的雙元制職業(yè)培訓模式在國際上很受歡迎。下面跟著學校百科小編一起來了解德國教育到底好在哪?一文詳解德國教育體系理念和特點!
雙元制教育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德國雙元制教育,這種在國際上深受歡迎的成功模式的特點。低微的青年失業(yè)率使其他國家也都注意到了德國成功的雙元制職業(yè)教育,它與其他大多數國家進入職業(yè)生活前純粹的學校教育不同。大約一半的德國青少年在學校教育結束后接受國家當前認可的326個工種中的某一工種的雙元制職業(yè)培訓。每周在企業(yè)中學習3至4天的實踐操作,在職業(yè)學校中接受1至2天的專業(yè)理論培訓。雙元制職業(yè)教育一般為期兩年至三年半,而且是有報酬的。在德國,每年有大約50萬名新學徒開始職業(yè)培訓,之中三分之二接受雙元制職業(yè)教育培訓。
保證培訓的高質量
在德國,有若干行為體促進雙元制職業(yè)教育,并保證其質量:商會為實施培訓的企業(yè)提供咨詢,對企業(yè)的設施進行審查,并組織考試。工會和雇主協會就培訓期報酬進行談判,并參與制定企業(yè)培訓的標準。國家提供資金,監(jiān)督公立職業(yè)學校體系,并支持失業(yè)者及弱勢青少年尋找培訓機會。
對德國模式的巨大興趣
將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經驗相結合,這深受許多企業(yè)的歡迎。在國際上亦是如此:目前許多國家都在學習德國的雙元制職業(yè)教育。由于需求巨大,聯邦政府在職業(yè)教育研究所(BIBB)設置了一個開展國際職業(yè)教育合作的中央辦公室(德國職業(yè)教育與培訓國際合作辦公室,簡稱:GOVET)。
所有有關德國職業(yè)教育體系的問詢都匯總到這個中央辦公室–僅2019年,這個辦公室就收到239份詢問。在國際合作框架內,德國聯邦政府支持伙伴國家發(fā)展其職業(yè)教育體系,從而使年輕人有更多機會學習成為合格的從業(yè)者。聯邦政府國際職業(yè)教育合作戰(zhàn)略為此設立框架,該戰(zhàn)略于2013年獲得通過,并于2019年修訂。
富有吸引力的學校體系
德國所有兒童都接受義務教育。負責中小學教育的是各聯邦州。
德國的中小學教育事業(yè)管轄權主要歸屬16個聯邦州,因此存在不同的教育體系、計劃和學校形式。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KMK)確保各州教育學歷及其畢業(yè)證書的一致性和可比性。2016/2017學年約有1100萬名學生在42322所普通教育和職業(yè)教育學校學習,這些學校的教師共計798180名。此外還有990402名學生在5836所私立的普通教育和職業(yè)教育學校學習。一般來說兒童6歲起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同時,學前兒童的早期教育及其與初等教育的銜接也是教育政策優(yōu)先關注的問題。如今已經約有2萬所全日制學校在教育格局中站穩(wěn)腳跟,這些學校的課程有望給那些教育程度較低的社會層次的子女爭取到更多的機會。
上公立學校是免費的。學校體系縱向分為三個階段:初等教育階段和中等教育第一、第二階段。通常兒童先同上一個小學,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柏林和勃蘭登堡:一年級到六年級),而后是后續(xù)的標準教育學制:普通中學(五年級到九年級/十年級),實科中學(五年級到十年級,畢業(yè):中學畢業(yè)證書)和文理中學(五年級到十二或十三年級,畢業(yè):普通高校入學資格/高中畢業(yè)會考證書)。這些學制或由相應類型的學校提供,或由兩個(如總合中學)或三個不同學制組合而成的學校提供,從而方便學生在不同類型學制之間轉換。學校類型的名稱在各州都不相同,只有文理中學的名稱是統(tǒng)一的。2017年有約440000名學生獲得了高?;驊每茖W大學入學資格。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兒童,有與他們的殘障相對應的特殊或促進學校。但殘障和非殘障兒童的共同學習則必須遵守《殘疾人權利公約》中的規(guī)定。
德國在72個國家設有140所德國海外學校,提供優(yōu)秀的教育。約22000名德國籍學生和60000名非德國籍學生在此共同學習。這些學校往往由私人承辦,但由海外學校教育中心(ZfA)提供人力與財力的支持。2008年起,外交部負責協調的“學校:未來伙伴”(PASCH)倡議計劃與ZfA和歌德學院一起著手打造更大的德語學習者網絡,它把全球近2000多所學校聯系在一起,在這些學校中有超過50萬名學生在學習德語。
優(yōu)秀的高等教育
德國高校在國際上享有很好的聲譽,是深受歡迎的合作伙伴。德國也是最受國際學生歡迎的非英語國家留學目的國。
充滿活力的高校格局
德國是國際學生非常歡迎的留學國家。高校格局多樣而精英化--不僅在大城市里。
德國的高校格局尤其豐富多樣:有地處柏林或慕尼黑等大都市的赫赫有名的大學,也有亞琛、海德堡或卡爾斯魯厄的精英高校。研究能力強的中等大學和影響力驚人的小型高校構成了這個學術世界的核心。在國際排名表上有許多德國高校:在“上海排名”的前200名中有10所德國大學,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有12所,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有23所。表現最好的是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慕尼黑工業(yè)大學和海德堡大學。
根據德國高校校長聯席會議(HRK)的數據,2019年,德國的學生可以在394所高校(121所大學、216所應用科學大學、57所藝術和音樂大學)中進行選擇。它們總共提供19839種課程計劃。1999年引入的博洛尼亞進程旨在構建統(tǒng)一的歐洲高校區(qū),在這一進程中,幾乎所有課程計劃都被轉換為本科和碩士學制。這些高校中有240所由國家提供經費、39所由教會提供經費、115所由私人提供經費。
研究與教學:高標準、重實踐
高校基本上分為三類:綜合大學、應用科學大學,以及藝術、電影和音樂學院。它們在結構和任務上各不相同。
經典的綜合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工業(yè)大學(TU)則專注于理工科的基礎研究。九所領先的工業(yè)大學在2006年結成了TU9倡議計劃。
大學不僅自視為教學機構,同時也是研究機構,至今仍體現教學研究一體的洪堡教育理念。大學的首要目標是促進科研后備人才,傳授基礎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獨立工作和研究的學者。
216所應用科學大學(FH)以實踐為導向,是德國的特色,在盎格魯-撒克遜地區(qū)通常被稱為“UniversityofAppliedSciences”。2016年,黑森州首次使應用科學大學擁有授予博士學位的權利,引發(fā)了很多討論。此前,只有大學才有博士學位授予權。
就讀大學的比例總體上在增長:2005年,德國年輕人中的大學入學率還只有37%,2019年已達到56%?!堵摪罱逃龠M法》(BAf?G)使他們有可能完成學業(yè),不論家庭經濟狀況如何。目前有近半數的大學生出身自非高學歷家庭。
針對高校學生不斷增加的形勢,聯邦政府和各州共同拿出應對方案:在《高校協議2020》的框架內,雙方于2014年決定,在以后幾年里撥款新增最多76萬個學習位置。在2007年至2023年高校一攬子計劃的整體存續(xù)期間,聯邦提供了202億歐元,聯邦州提供了183億歐元。
旨在增加精英和促進國際化的倡議計劃
聯邦和聯邦州通過精英戰(zhàn)略加強大學的頂尖研究,給予特定研究領域的精英集群和精英大學資助。這一戰(zhàn)略是承接之前的精英倡議計劃,該計劃在2005年至2017年間為高校特別杰出的研究項目和研究機構提供了總計46億歐元的資金。
精英戰(zhàn)略包含兩個部分。精英集群以項目為基礎促進大學富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究領域。在精英集群中,科學家們就一項研究計劃進行跨學科合作。在第一輪為期七年的資助周期中,有57個精英集群入選。每年給予精英集群的資助總額為3.85億歐元。
擁有至少兩個精英集群的大學可以申請精英大學的稱號。2019年底起,德國全國有十所精英大學以及由自由大學、洪堡大學、工業(yè)大學和夏里特醫(yī)學院組成的柏林精英聯盟將先獲得為期七年的資助,每年的資助總額約為1.48億歐元。精英戰(zhàn)略的核心目標是:在國際競爭中可持續(xù)地增強德國科學區(qū)位,并進一步提高其知名度。
國際化對于整個德國高校系統(tǒng)來說至關重要。根據德國大學校長聯席會議的數據,德國高校在150多個國家與合作機構達成了37000多項協議,其中有許多雙學位項目。許多高校參與了德語專業(yè)的開發(fā),以及在埃及、中國、約旦、哈薩克斯坦、蒙古、阿曼、新加坡、匈牙利、越南和土耳其基于德國模式建立高校。
德國學生的國際流動性也得到了促進,大約三分之一的學生曾在國外停留。未來將有一半的高校畢業(yè)生在就讀期間獲得海外經驗。伊拉斯謨計劃等獎學金為有價值的國外留學提供資助。
深受歡迎的求學之地
德國在世界各地的學生中非常受歡迎–提供的外語和國際課程也越來越多。
對國際學生來說,德國是最受歡迎的非英語東道國。僅次于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德國的注冊外國學生數量居全球第四位。德國有302000多名大學生在國外獲得高校入學資格。今天,在德國高校就讀的外國人數量是1996年的兩倍以上。來自中國、印度和敘利亞的國際學生數量最多。
選擇豐富,無需學費
與此同時,德國高校大大增加了外語和國際課程:超越1600個課程計劃以英語為授課語言,在約750個課程計劃中可以獲得國際雙學位。對國際博士生來說,眾多結構化的博士課程尤其富有吸引力。大范圍地免除學費是德國高校的另一個優(yōu)勢。
約四分之三的外國學生在大學就讀,四分之一就讀于應用科學大學,主要就讀于碩士和本科課程計劃。最受歡迎的專業(yè)方向是工學,其次是法學、經濟學和社會科學。
2019年,來自亞太國家的學生占外國學生的30%,成為最大群體。來自西歐、北非和中東地區(qū)(各約占18%)的學生也很多。使他們決定到德國學習的原因包括生活質量和對改善自己職業(yè)機會的期望。
2019年,有約91%的外國學生計劃在德國完成學業(yè)。每年各有將近38%的畢業(yè)生獲得學士或碩士學位。
網絡化的研究環(huán)境
德國是全球知識社會中最重要的行為者之一。研究和高等教育的格局是面向國際的。
強大的知識所在地
科研所在地德國狀態(tài)良好。過去幾年的改革奏效,科研比以往更加面向國際。
德國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科研和學術教育地點之一。頗具象征意義的是,德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有80余人,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在全球化的世界里,知識被視為重要的“原材料”,德國以其在研究和開發(fā)方面的傳統(tǒng)而在爭取最聰明頭腦的國際競爭中居于優(yōu)勢。知識區(qū)位主要由三大行為體塑造而成:約400所高校組成的密集網絡、強大的工業(yè)研究機構,以及弗勞恩霍夫協會、亥姆霍茲聯合會、萊布尼茲科學聯合會和馬克斯-普朗克學會這四家國際知名的校外研究機構。在國際上,德國屬于把國內生產總值的約3%以上用于研發(fā)的少數國家之一;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提升到至少3.5%。
成功的精英戰(zhàn)略
通過大量的改革,政界和高校發(fā)起了進一步發(fā)展知識區(qū)位并使之國際化的倡議行動。成功的措施包括“精英倡議計劃”和隨后的“精英戰(zhàn)略”:后者為10所杰出的精英大學、一個精英聯盟和57個精英集群提供資助,以加強大學的頂尖研究。《2025年高科技戰(zhàn)略》為氣候保護、交通及健康等核心社會領域的技術創(chuàng)新提供可能,并鞏固德國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國際化戰(zhàn)略也增強了德國在全球知識界的作用。全球聯網是其中的關鍵。
作為歐洲最大的科研國家,2014年德國成為第一個提交有關進一步塑造歐洲研究區(qū)(ERA)戰(zhàn)略的歐盟成員國?!堆芯颗c創(chuàng)新公約》也帶來了活力:高校和科學組織在此框架內致力于實現特定的研究政策目標,政府為此提供額外的經費作為支持。通過《2020年高校公約》和隨后的未來協議,聯邦政府還對德國不斷增長的大學生數量做出了回應,這為保證高校教學的質量奠定了重要基礎。
國際導向是一個特別的重點。在博洛尼亞進程中,大多數學制都已被轉換為學士與碩士學制,許多專業(yè)提供外語授課。與許多其他國家相比,在公立大學學習無需繳納學費。在國際學生眼里,德國是全球五個最受歡迎的留學國家之一。高校中國際員工的數量也在過去幾年里持續(xù)上升,目前約占12%。許多德國高校致力于“出口”課程,按照德國模板在國際教育市場建設高校。也有許多德國年輕人出國留學--2017年,德國高校的每1000名德國學生中就有55名出國留學。
國際網絡
從國際比較看,德國教育制度基本上能相當好地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德國有87%的成人擁有高中畢業(yè)會考證書或職業(yè)培訓畢業(yè)證書,而經合組織的平均值僅為86%。
與國際合作伙伴構建的網絡對德國高校有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它們極大地拓展了與世界各地的合作。聯邦政府通過聯邦外交部(AA)和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為它們提供支持。在外交部對外科學倡議行動框架內,2009年以來已在智利、哥倫比亞、俄羅斯和泰國設立了五個精英中心。德國和所在國的若干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在這些中心一起工作。
微信搜索公眾號:學校百科,隨時了解考試資訊,關注即可領取精選學習資料包!文章共587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