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舉中國近代歷史上曾留學國外并對中國社會進步有杰出貢獻的一位人物及其史實詹天佑自主設計并主持修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干線——京張鐵路;嚴復翻譯《天演論》,主持《國聞報》,宣傳變法圖強;鄒容著《革命軍》,陳天華著《猛回頭》《警世鐘》,宣傳民族民主革命,傳播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陳獨秀領導新文化運動;魯迅、李大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力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閩侯(今福州),科學家,化學家,赴美留學,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后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21年獲博士學位。被選入美國最高榮譽sigmaxi科學會會員。譽滿國際化學工業(yè)界,英國皇家學會聘他為名譽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也先后聘他為榮譽會員。中國重化學工業(yè)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yè)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yè)的先驅和奠基人。
中國近代化學,細菌和病毒學的化學科普事業(yè)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qū))鰲峰坊人,改名高士其,棄仕途和金錢不要,立志不做官,不愛錢,以科學家造福中國。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yè)于美國芝加哥大學醫(yī)學研究院。中國為記念他的貢獻,把國際的一顆行星命名為高士其星??茖W家,化學家。細菌和病毒學家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yè)的先驅和奠基人。
中國普及科學的先驅,統(tǒng)一化學名詞的奠基人。
鄭貞文(1891年—1969年) 字幼坡,號心南,福州長樂縣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12歲時考取秀才,15歲赴日本留學。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5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攻讀理論化學,1918年畢業(yè),獲理學士學位。鄭貞文是自然科學專門學會的發(fā)起人。翻譯和編著了多種自然科學著作,積極將近代科學知識向國內廣為傳播,內容涉及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氣象學等多種學科。普及科學的先驅。將錯綜復雜的外國有機化學名詞,譯成統(tǒng)一的中文用語。統(tǒng)一化學名詞的奠基人。
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chuàng)始人。
高魯(1877~1947)中國天文學家。字曙青,號叔欽。福建福州長樂人。1905年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留學,后來獲該校工科博士學位。1909年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1911年回國報效中國。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chuàng)始人。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機,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示并獲獎。天文學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魯的文章中曾建議,我國第一座假天館(即天文館)應命名為“高魯假天館”,以紀念這位我國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偉大人物。中國天文學一代宗師。
中國近代和現代天文學雙奠基人
張鈺哲(1902.2.16-1986.7.21),福州閩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芝加哥大學天文系。留在該校葉凱士天文臺做緯度測定工作。 [隨后在葉凱士天文臺 觀測研究工作。1929年,以論文《關于雙星軌道極軸指向在空間的分布》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 同年,張鈺哲歸回報效祖國。譽滿國際天文學界,國際天文學界為了紀念他,將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1976年10月23日發(fā)現的一顆新星命名為“張鈺哲星”。
中國近代和現代經濟學一代宗師
陳岱孫(1900.10.20-1997.7.27),原名陳總,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州閩侯縣。經濟學家、教育家。1922年畢業(yè)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學士學位,并獲最高榮譽金鑰匙獎;1922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在北大致詞, “學無止境、自強不息”,“學以致用、用在奉獻”。這是他一生的寫照。陳岱孫在財政學、統(tǒng)計學、國際金融、經濟歷史學說等方面,是中國近代和現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師。
中國法醫(yī)學創(chuàng)始人,法醫(yī)科學奠基人。
林幾(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書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醫(yī)學專門學校(北京大學醫(yī)學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醫(yī)學院學習兩年,專攻法醫(yī)學,后又在柏林大學醫(yī)學院法醫(yī)研究所深造兩年。1928年畢業(yè),獲醫(yī)學博士學位。創(chuàng)建了法醫(yī)學科和法醫(yī)研究所。創(chuàng)辦《法醫(yī)月刊》;建立“法醫(yī)學研究會。中國近代和現代法醫(yī)學創(chuàng)始人,法醫(yī)科學奠基人。
近代和現代中國森林病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高等真菌的奠基人。
鄧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先后獲得森林碩士學位和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由于成績優(yōu)異,先后榮獲“斐陶斐”獎和選為Sigma-Xi最高榮譽會員。為報效中國,謝絕校方和導師的挽留,毅然回國。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森林學家,中國森林病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載入具有世界權威性辭典的唯一的中國人。
中國鳥類地理學的開拓者,近代和現代鳥類學的奠基人。
鄭作新(1906.11.18-1998.6.27),出生于福建福州,生物學家,鳥類學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別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和科學博士學位。獲最高榮譽SigmaXi金鑰匙獎。這是美國大學研究院獎勵學生的最高榮譽。鄭作新先生是享譽世界的鳥類學家、動物分類學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鳥類地理學的開拓者,近代和現代鳥類學的奠基人、中國乃至于全世界鳥類學和動物學界的一代宗師。
福州是中國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驅,中國昆蟲學創(chuàng)始人,中國昆蟲科學奠基人。
劉崇樂(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于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昆蟲學,獲博士學位(1926年)。昆蟲學家,中國昆蟲學創(chuàng)始人,中國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驅。他為中國科昆蟲系統(tǒng)分類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中國昆蟲科學奠基人。
中國物理學家一代宗師,開拓物理電子學新領域的奠基人,物理學開拓者和奠基人。
薩本棟(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亞棟,福州閩侯縣人,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24年,從斯坦福大學畢業(yè),獲得工學士學位,之后進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學院。薩本棟是中國物理學最早成就者,于1937年獲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薩本棟比任何一位物理學家都旱被中國中央研究院承認的物理學家,他用英文撰寫成專著,被譽為物理學巨著。開創(chuàng)了中國科學家編寫的自然科學專著被外國人采用為教材的先例。
近代和現代中國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導彈與航天事業(yè)的奠基者之一。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導彈總體和發(fā)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33年(17歲),受當時“科學救國”、“工程救國”熱潮影響,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系航空組,從此走上“航空救國”之路。1938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193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學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學航空系系主任。中國導彈之初,梁守槃被任命為總體設計師,于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制的第一枚液體近程彈道導彈發(fā)射成功,從而揭開了中國導彈事業(yè)的序幕。
中國最早生物化學家先軀,開拓者,奠基人,中國近代和現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吳憲(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學家、營養(yǎng)學家、醫(yī)學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后改習化學,1916年獲理學士學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錄取為研究生;1919 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衛(wèi)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兼營養(yǎng)研究所所長。吳憲一生發(fā)表研究論文l63篇,專著3種。他開拓的領域主要包括:臨床生物化學、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營養(yǎng)學以及氨基酸代謝等方面,此外,還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他開拓的《一種血液分析系統(tǒng)》引發(fā)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吳憲對于國際生物化學和中國科學事業(yè)的貢獻卓著,并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崇高聲望和在中國科學界的地位。
近代和現代中國電信網絡開拓者,數字電信奠基者
因劉宜倫,1913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長樂縣譚頭鎮(zhèn)一個小商家庭。電信網絡理論家、教育家。我國電信網絡教學的開拓者,數字電信奠基者。1933年 到美國入普度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習。1936年,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1937年又在該校獲得電機工程碩士學位,此后又獲得哈佛大學獎學金,轉入哈佛大學工程研究院學習。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碩士學位。 于1977年研制出我國第一套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技術標準的30/32路脈碼調制系統(tǒng)設備及配套專用儀表,為我國通信向數字化方向發(fā)展開辟了新時代的道路。
中國近代和現代最杰出的歷史學家、哲學家、文化學家、宗教學家、中外思想學家。
朱謙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牽,福建福州市人。我國近代和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和東方學家,中外思想文化學家。1916年入讀北京大學哲學系。歷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主任、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文學研究院院長。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研究員。我國中外,通史方面最杰出的學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國哲學對于歐洲之影響》。九·一八事變發(fā)生,使他深感到“以為欲救中國,須根本上從文化著手。深感于民族之不能復興,乃由于文化之不能復興。”
中國地震、地磁研究開創(chuàng)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氣象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
蔣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聰,字右滄,福建閩侯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中國氣象學會的主要發(fā)起人和領導者。天文學家,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和現代氣象事業(yè)奠基人,中國氣象學會創(chuàng)建人之一。為我國近代和現代天文事業(yè)的建立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1913年7月氣象科正式開展工作,從此中國的氣象事業(yè)正式起步,正如蔣丙然所說:“氣象一名詞,亦于此時在中國開一新紀元”。并為我國海洋科學的研究和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意大利氣象學會名譽副會長。
中國近代和現代石油石化的創(chuàng)造者,石油煉油技術的奠基人
陳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長樂區(qū),194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工系。石油煉制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石化,石油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1949年,先后擔任石油工程裝置設計師、工廠設計師、總工程師,石油工業(yè)部煉油技術攻關組專業(yè)組長等職。1982年,擔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催化裂化技術攻關組組長,組織科研、設計、煉油等單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關,開發(fā)了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開創(chuàng)地球物理教育事業(yè),地球物理科學奠基人和開拓者,國際地震波傳播先驅者。
傅承義(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閩侯人,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名譽所長。 1940年進入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物理系進修;1941年獲得麥吉爾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 1946年被聘為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助理教授;1947年回國到中央氣象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并兼任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傅承義主要從事固體地球物理學、地震學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包括地震體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線及地震成因的理論等研究 。
近代和現代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和奠基人。
蕭光琰(1920—1968),中國物理化學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美國坡蒙那大學化學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畢業(yè)于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曾專攻物理化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助理研究員。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學冶金研究所研究員、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化學師。他在美國時,連得過四枚金質獎章?;貒?,從事的“頁巖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機理研究”和“電子酸性催化劑研究”填補了中國的空白。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石油化學領域奠基人。
創(chuàng)建中國人體科學者,核彈和導彈結合技術開拓,奠基者,國防超級電腦開拓,奠基者。
張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祖籍福建福州閩侯縣,出生于北京,畢業(yè)于北京大學。1961年晉升少將。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紅星功勛榮譽章(一級)。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制“銀河”億次計算機,填補了中國計算機的空白,為國家計算機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極大貢獻。組織并指揮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和首次原子彈空爆試驗,組織指揮了“兩彈”結合試驗,為發(fā)展我國核武器技術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中國近代和現代小麥育種與遺傳開創(chuàng)者,倡導三交和雜交育種科學家之一,小麥肓種奠基者。
莊巧生(1916.8.5-)福建福州閩侯縣人,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39 被選為美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被授予“最高榮譽金鑰匙”獎, 1946年10月到北平農業(yè)試驗場任技正兼麥作研究室主任。莊巧生畢生從事小麥育種與遺傳研究,主持育成10 多個冬小麥優(yōu)良品種;積極探索改進育種方法,是國內倡導使用三交和雜交的少數育種學家之一,在推動數量遺傳學和計算機在中國作物育種中的應用研究及倡導改良小麥加工品質等方面作出了貢獻;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國小麥育種攻關,參加主編《中國小麥學》《中國農業(yè)百科全書農作物卷》和《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等專著,為發(fā)展中國小麥生產與育種事業(yè)和繁榮作物科學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河海大學創(chuàng)始人,水利事業(yè)的開拓者,中國海岸工程奠基者。
嚴愷(1912.8.10--2006.5.7),祖籍福建褔州閩侯,一級教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墨西哥科學院三冕院士,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學家。河海大學創(chuàng)始人、校長、名譽校長,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水利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 他致力于我國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帶綜合開發(fā)利用,開創(chuàng)了我國淤泥質海岸研究事業(yè),為建立海岸動力學、海岸動力地貌學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長江葛洲壩和三峽樞紐工程建設、長江口和太湖流域綜合治理、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學術成就,為江蘇和全國水利建設及水利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饵S河下游的治理計劃》, 站洪水流量計算方法之研究《河槽過渡曲線之規(guī)劃》,《潮汐問題》,《華東水利》。1957年《天津新港回淤問題的研究》。1963年《關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規(guī)劃問題的報告》,《三峽工程——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工程》,《中國海岸帶的開發(fā)利用》,《中國的水利建設》,《中國海岸工程》,《海港工程》, 《中國南水北調》,《海岸工程》科研成果獎勵,1992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1997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近代和現代中國中南礦冶學院創(chuàng)始人,粉末冶金科學創(chuàng)建人,中國粉末冶金科學奠基者。
黃培云(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屬材料及粉末冶金專家,中國粉末冶金學科奠基人,中南礦冶學院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學術顧問 。中國金屬學會理事。1941年抵達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1945年獲得科學博士學位后繼續(xù)在該院從事博士后工作;為了報效祖國,謝絕導師挽留,于1946年底偕夫人回到中國;1947年在武漢大學工學院礦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長沙參加中南礦冶學院籌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礦冶學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務長、副院長。黃培云在中南礦冶學院相繼創(chuàng)建了中國國內第一個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個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國第一座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國家計委先后批準以該所為依托建設“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粉末冶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黃培云創(chuàng)立了粉末壓制理論和燒結理論,研制成功多種用于核子、航天、航空、電子等領域的粉末冶金材料,進入了當代國際材料科學和高技術發(fā)展的前沿領域,引起了國際粉末冶金界的重視和高度評價。黃培云是國際上最早采用粉末流變理論來研究粉末壓制的學者之一,他提出的粉末體應變推遲、應力松弛、粉末體變形充分馳豫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論,不僅對粉末冶金具有重大貢獻,而且對力學、流變學也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這一理論因而被稱為“黃氏壓制理論 。為我國第一枚人造衛(wèi)星、第一枚洲際導彈、第一艘核潛艇的研發(fā)作出了重大貢獻。這種高超粉末冶金是一門制取金屬、非金屬和化合物粉末及其材料的高新技術,能滿足航空、航天、核能、兵器、電子、電氣等高新技術領域各種特殊環(huán)境中使用的特殊材料的要求。他的理論水平領先國際??蒲谐晒剟罱刂?012年,在黃培云的主持和領導下,共完成國家重點科研項目300余項,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發(fā)明一等獎1項、其他國家獎共7項,省部級獎47項。
中國近代和現代射電天文學開創(chuàng)者,射電天文學奠基者,中國光纖光譜望遠鏡建立者。
王綬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名譽臺長 。王綬琯是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對提高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天體測量學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近代和現代中國化學會創(chuàng)立者之一,開創(chuàng)了化學研究實驗,中國最偉大的自然科學譯名編審者,執(zhí)掌國立編譯了中國80個學科領域的統(tǒng)一譯名首要奠基者。
陳可忠先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臚雷村)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曾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國立臺灣師范大學理學院院長。1932年8月4日,中國化學會宣告正式成立,陳可忠當選為理事之一,又被推為會刊《中國化學會會志》的編輯之一。中國化學會是我國成立較早、影響較大的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之一,中國化學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化學事業(yè)發(fā)展翻開了新的一頁。1926年9月,陳可忠由美國完成學業(yè)回國,在理學院化學系講授有機化學。陳可忠在校內極力倡導樹立研究風氣,最早申請開辟了教授專用實驗室,長日留校從事教學實驗。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陳可忠任自然組主任兼專任編審。從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至1948年,陳可忠長期任職于國立編譯館,其間執(zhí)掌國立編譯館達十二年之久。我國有哪些在國外留學后回國做出貢獻的人我國有很多在國外留學后回國做出貢獻的人,如華羅庚、李四光、鄧稼先、周培源、錢學森、蘇步青等。
1、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1946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華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新中國成立后,一些人總以為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優(yōu)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金錢、地位并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fā)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他滿腔熱忱地呼吁:“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xiāng);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br>主要成就:中國解析數論的創(chuàng)始人和開拓者
名言: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后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920年回國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為止。后來,一度出國,在國外仍堅持地質學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棄國外優(yōu)厚條件,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作為新中國的地質部長為我國石油事業(yè)立下卓越功勛。
主要成就:創(chuàng)立地質力學理論、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為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制成功作出貢獻。
3、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后,美國要給他很好的條件和優(yōu)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長期在美國工作。但是,鄧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祿而動搖他回祖國工作的決心。1950年,他胸懷報國之志,回到了祖國,為“兩彈”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鄧稼先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4、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參加美國戰(zhàn)時科學研究與發(fā)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美國海軍部成立了海軍軍工試驗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該站工作,待遇甚優(yōu)。但海軍部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在海軍部所屬單位任職便成為美國政府的公務員,外籍人員須加入美國籍才能參加。周培源當即向美方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帶著妻兒離開美國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學術成就:為物理學基礎理論的兩個重要方面,即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和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論的基礎;研究并初步證實了廣義相對論引力論中“坐標有關”的重要論點。
5、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yè)創(chuàng)始人錢三強,1937年赴法國留學研究原子理論,被小居里夫婦認為他是最優(yōu)秀的科研人員。1948年,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提出回國,導師和同事們都再三勸說、挽留。國民黨政府駐法大使惡狠狠地威脅說:“看他能上得了大陸的岸,那才怪呢!”這意思很明白。如果錢三強堅持要回祖國,國民黨特務就會在半路上下毒手。錢三強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于不顧,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為發(fā)展我國原子能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彈之父”。
6、被譽為“中國現代火箭之父”的錢學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氣動力專家。他早年留學美國,在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剛剛36歲的錢學森被聘請為美國麻省工學院的終身教授。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錢學森那里,他想:“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睘榱藞笮律浜蟮淖鎳?,錢學森從1950年起在美國向其當局正式提出回國申請。但是,美國當局卻百般阻撓并加以迫害,沒收了錢學森的各種資料和書籍,并誣蔑陷害他為“間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jiān)禁,將他關押在一個孤島上,僅半個月,就使他的體重減輕了14公斤。當時美國當局聲稱,只要錢學森放棄了回國念頭,就照常給他提供實驗室和儀器設備??墒?,錢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始終沒有屈服。通過五年的艱苦斗爭,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錢學森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歸國的路程?;貒螅X學森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yè)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7、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早年留學日本,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學以高薪聘請他,但他想到出國留學是為了掌握科學、報效祖國,就一一辭謝,毅然回國?;貒?,他在浙江大學執(zhí)教,竟一連四個月領不到工資,窮得連飯都難以吃飽,而當時日本帝國大學還答應保留他半年的工資。貧賤難移愛國心,蘇步青毫無再去日本之意??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帝國大學又發(fā)來電報,請他前往任教。出于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
8、中國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早年為了支持抗日戰(zhàn)爭,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趕出去,他就將自己家中積蓄的白銀、首飾全都獻給了祖國。1961年,當國內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錢財十分短缺時,身在蘇聯的王淦昌就將自己省吃儉用節(jié)約下來的十四萬盧布(約合人民幣2至3萬元)交給中國駐蘇大使館轉贈給祖國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將自己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獎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贈給了小學。
主要成就: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中國原子彈之父”。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奮力攀登,取得了多項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就。1998年12月10日21時48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近代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赴美留學,是在什么時期
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選派了120名10歲至16歲的幼童赴美留學。這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學生。
1872年清政府往美國派留學生,這是中國翻譯史上第一批留學生,年齡都不大,選定在10歲到16歲的幼童出國。根據當時的洋務需求,學生主要學習科技、工程等辦洋務急需的學科。
容閎組織留學,同時還制定了考試規(guī)則,合格的才能順利進入預科,學習一年以后才可以出國留學。此后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都要想海外派遣30名留學生。當時留學的人沿海省份最多,事實上當時招生時還鬧出來一個笑話。有一天,一位官員來到村里,拜訪各住戶,看哪一家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國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負責一切費用。有的人申請了,可是后來當地人散布流言,說西方野蠻人,會把他們的兒子活活地剝皮,再把狗皮接種到他們身上,當怪物展覽賺錢,因此報名的人又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