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時期的留洋學子有哪些人物?以這四位為主要代表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下面是詳解
1912年到1949年中華民國成立至1949年國民黨通知退出大陸,這三十多年間,中國在內憂外患之下,社會動蕩不安,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而留學教育的發(fā)展也隨之跌宕起伏。中華民國剛建立,留學生便成了社會的寵兒。宋教仁當時直言不諱地主張:“初組政府,須全用革命黨,不用舊官僚。”①其所說的革命黨大多數(shù)是留日學生,可見當時留學生已經在中國政治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為以示簡明,本人以年代為劃分,將民國時期的留學運動劃分為20世紀10—20年代與20世紀30—40年代兩大部分,著眼于各時期的留學熱潮,其中詳細在下文將做交代。
20世紀10—20年代,民國初建,留學運動在地域分布上,這一時期留日、留美、留歐齊頭并進。相對于晚清時的留學生,這一時期的留學生在留學專業(yè)上有較大拓展,不僅僅是集中于學習西方器物科學一類,在其他藝術文學類也有較深的涉及,在知識結構上,這一代留學生真正學貫中西,他們一方面繼承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又親身感受了西方文化代表的一些歐美國家及近代化快速發(fā)展的日本的人文環(huán)境和歷史氣息。他們擔當了中國近代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角色,特別是對于中國的出路的思考,對于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的探索,起了奠基的作用。其中又以勤工儉學留學法國和中共第一次合作留學蘇聯(lián)的兩次留學高潮為代表。
1912年2月,蔡元培、吳玉章、李石曾、吳稚暉等人在之前試驗過節(jié)儉生活后發(fā)起組織了留學儉學會。為了落實留法儉學會的工作,由李石曾等人發(fā)起并在北京成立了留法預備學校。由于當時法國的一些工廠需要廉價的華工,齊如山等人以此為契機,招收一批華工,讓他們在工作之余學習文化,這一制度為家境貧寒而又想外出求學的青年開辟了一條光明的道路。留法勤工儉學會的成立使勤工儉學從理論轉為實際行動,并逐漸發(fā)展壯大,為赴法留學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1916年,在法國渴望擁有大量華工的前提下,中法雙方協(xié)定成立了華法教育會,翌年蔡元培、李石曾、吳玉章等人回北京成立了北京華法教育會,1918年后全國各地開辦分會,積極招收學生作勤工赴法的準備。當留法勤工儉學醞釀和發(fā)展時,中國國內星期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推波助瀾之下,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之下,留法熱走向了高潮。這股熱潮出現(xiàn)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在國內,廣大進步青年由于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不安,出現(xiàn)了“無書可讀”的現(xiàn)象,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大力倡導科學民主,引入富含各種主義的社會思潮,如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之類,并且激烈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竭力全盤引進西方文化,加上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使人們看到了“庶民的勝利”,看到了“勞工”的力量,群情激蕩,有此興起了一股強大的“工讀主義”思潮,“工讀主義”思潮的出線奠定了留法勤工儉學走向高潮的思想基礎。加之后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受到北洋政府的嚴格控制,直接“取經”俄國是不大可能的,于是許多俄國革命家呆過的并離俄國較近的已有勤工儉學之風的法國成為了萬里風云聚集之地。
2004年8月3日,美國耶魯大學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發(fā)布會,紀念中國首位留美學生容閎自該校畢業(yè)150周年。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溫出席了發(fā)布會。1847年,19歲的廣東青年容閎赴美求學,并于3年后考入耶魯大學學習法律。1854年,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yè)并獲得學士學位,成為中國首位留美學生。回國以后,容閎前后組織了4批共120幼童赴美留學,開創(chuàng)了中國官費留學的先河。在這些留美幼童中,涌現(xiàn)出“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中國第一位大學校長蔡紹基等歷史名人。 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
在發(fā)布會上說,容閎是中國近代史上出國留學的開拓者,也是官派留學的首倡者。早期的中國留學生滿懷報國之志,刻苦學習,他們的坎坷經歷也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2]2000年的5月5日,容閎的肖像進入了美國耶魯大學的名人堂。我記得2003年耶魯大學校長訪華期間,我曾見到了他本人,他非常自豪地提到了耶魯畢業(yè)了許多的優(yōu)秀學生,誕生了5位總統(tǒng),包括克林頓、老布什、小布什等,出了1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事實上,容閎是中國真正融入西方現(xiàn)代文明,并以不帶偏見的眼光觀察那個世界的第一人。今天我們紀念他的創(chuàng)舉,卻似乎忘記了他在那個時代的寂寞與悲涼。容閎在促進東西方交流的歷程中嘗盡坎坷,而被他送出國外留學的幼童,絕大多數(shù)在沒有完成學業(yè)的情況下,就因為大清帝國頑固派對現(xiàn)代文明的無知與抵制,而提前被強令回國。這一段歷史,也許才是最值得我們銘記并且反思的。
1855年,26歲的容閎懷著報效朝廷的愿望,回到祖國。面對祖國的落后和異邦的強盛,容閎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青年“以西方之學術,灌輸與中國”。
當時清政府在慘遭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和割地賠款之后,又遭到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嚴重打擊,正面臨覆滅的危險。當時,容閎這位只有美國學位,而無清廷功名的留學生報國無門、只能望國興嘆!
1853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被鎮(zhèn)壓之后,清政府的統(tǒng)治趨于穩(wěn)定。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清政府在經歷了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的慘痛打擊之后,開始注意啟用一些開明之士,并積極尋求富國強兵之道。此時,受過多年美國教育、懷有教育報國思想的容閎,努力通過各種關系說服朝廷派遣留學生。
1868年,清政府與美國政府簽訂了《浦安臣條約》。其中有“中國入美國的大小官學,可享受最惠國人民待遇“的條款。這種在教育交流方面的最惠國待遇,為容閎向美派遣留學生計劃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1870年,天津發(fā)生了焚燒法國教堂并殺害領事的“天津教案”。容閎經人推薦被任命為經辦此案的李鴻章、曾國藩的翻譯,這終于使得他有機會向曾、李二人提出選派幼童留學的大膽計劃。
謝謝!誰是第一位出國留學的人?容閎是第一位出國留學的人.
容閎,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出生于1828年,逝世于1912年。容閎是第一個畢業(yè)于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留學生事業(yè)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容閎與他的貢獻:
容閎一生至少辦成了兩件事:在中國建成了第一座完善的機器廠—江南制造局;在中國組織了第一批官費留學生出洋—一百二十名幼童分四年赴美留學。這是中國辦“洋務”的兩樁大事業(yè)。
容閎是中國最早的留美大學畢業(yè)生。1847年赴美,1854年畢業(yè)于耶魯大學,1855年歸國。
1860年他至太平天國首都天京,會晤干王洪仁玕,提出組織新軍、辦軍校、改學制等七項“新政”建議,但未被采納。
1863年他入曾國藩幕,被派往美國購買機器,籌建江南制造局。
容閎希望有更多的中國青年一代,能像自己一樣出洋留學,獲得先進的西方教育,從而以西學改造中學,使中國成為一個文明富強的國家。可以說,正是在容閎遠赴重洋的留學期間,他初步醞釀了致力于西學東漸教育、以期振興中國的計劃。
1867年提出派幼童赴美留學的建議,被采納。1872—1875年容閎初任留美學生監(jiān)督,支持選派幼童赴美留學事宜。這一計劃是容閎一生的心愿,但是這一計劃最后還是付諸東流,讓容閎心痛不已!在留美幼童計劃取消后,容閎一直都關注中國形勢,先后都為中國政府提出不少建議,但是都一一不被采納,這使容閎心灰意冷。在他人生的最后因為他參加了革命派的事業(yè),被清政府通緝,他迫于無奈逃于香港與美國,最終壯志未酬地悄悄走完一生。在他人生的盡頭,躺在病榻上的容閎還密切關注故國的政局,直到逝世前月余,還在信中表示愿為“助纂民國憲法”而“竭力”。
在19世紀中國興起的三次學習西方的浪潮中,容閎一直是倡導者、推動者、實施者,甚或領導者,滿腔熱情地從事“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的光明磊落事業(yè)。出國留學的國內名人都有哪些?老一輩的有很多,那個年代出國是時尚和救國的途徑。
去法國的有很多,包括鄧小平。最值得一提的是:1854年,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yè)并獲得學士學位,成為中國首位留美學生。當時,留美幼童中,涌現(xiàn)出“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中國第一位大學校長蔡紹基等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