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譯成“古典音樂”。有人認為"古典"給人的感覺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稱“經(jīng)典音樂”。也有人根據(jù)牛津英文辭典里對古典的定義,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稱其為“嚴肅音樂”。于是,“古典音樂”又被戴上了“嚴肅”的帽子,讓人更不敢靠近。但下此定義的人一定沒有好好查字典,因為serious的第二條義項是這樣給出定義的:(指書、音樂等)啟發(fā)思考的,不僅為消遣的。因此我們知道原來古典音樂不同于流行音樂的地方是它內涵深刻,能發(fā)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再來看一下朗文辭典對古典音樂的解釋: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可見,古典音樂是歷經(jīng)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練,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
當我們聽到巴赫、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樂時,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優(yōu)美的旋律,充滿意趣的樂思,還有最真摯的情感,或寧靜、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歡喜、快樂,或悲傷、惆悵......
說到歐洲古典音樂,我們不能不提到中世紀伊麗莎白時期,格里高利時期的音樂,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宗教音樂!當時的人們對基督的信仰與崇拜,直接影響到了當時社會的政治與音樂,當時的音樂,只是純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沒有樂器,但是,卻對今后的音樂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1450年,歐洲音樂開始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因為當時的歐洲政治的不穩(wěn)定,教廷的威信與勢力開始衰弱,資產階級萌芽,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發(fā)展與人們的新思想,音樂開始宣揚以人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個領域里都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也就是在那時,歐洲傳統(tǒng)的大小調式逐漸形成!
歐洲到了1600年開始,進入了一個大發(fā)展的時期——巴洛克時期,那時候不僅產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巴赫,亨德爾等偉大的作曲家,歌劇,協(xié)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chuàng)造發(fā)展出來。
當歐洲音樂進入古典時期后,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后,歐洲復調后繼無人,樂風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那時候,出現(xiàn)了三位音樂大師:“樂圣”貝多芬,“神童”莫扎特,以及“交響樂之父”之稱的海頓!音樂的主題也從延續(xù)幾個世紀的宗教音樂,逐漸變成富有豐富哲理內涵的古典音樂!
在1827年貝多芬逝世后,結束了嚴謹?shù)墓诺渲髁x時期。當時的歐洲正在接受浪漫主義的洗禮,當時的作曲家把作曲當作抒發(fā)內心情感的手段,對音樂的審美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產生了炫技等音樂表現(xiàn)手法!如當時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時紅極一時的演奏家!音樂表現(xiàn),風格也日趨豐富,出現(xiàn)了一些以民族音樂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五人強力集團等,都是民族樂派的偉大作曲家~
時間進入19世紀,出現(xiàn)了以德彪西為首的印象派音樂!音樂表現(xiàn)極具色彩化,和當時的繪畫風格有相同之處!
在浪漫主義后期,也就是歐洲調性體系發(fā)展到了最輝煌也是最后的時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馬尼諾夫,馬勒等作曲家,他們把歐洲傳統(tǒng)作曲法發(fā)展到了極致,當然也包括新的嘗試,出現(xiàn)了象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合唱》這樣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新古典主義崇尚復調和對位法,采用多調性,為以后的傳統(tǒng)作曲法到先鋒音樂的過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間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音樂又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以韋伯恩為開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性體系,發(fā)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無調性等音樂形式出現(xiàn),如當時的勛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戰(zhàn)之后,科技更加發(fā)達,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出現(xiàn)了電子音樂,以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產生了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后的音樂被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已經(jīng)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論化,產生了象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羅斯偉大的音樂家,1840年5月7日出生在烏拉爾的伏特金斯,父親是礦業(yè)工程師,十歲入法律學校。1859~1862年在司法部任職,同時勤奮學習音樂,嘗試作曲,并成為新成立的彼得堡音樂學校的首屆音樂學生。1862年辭去官職,投身音樂事業(yè)。1866年應魯賓斯坦之邀到剛成立的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達十一年之久。這時,開始了他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時期。他寫下了許多早期名作,舞劇《天鵝湖》即在此間誕生。
1877年,柴可夫斯基的生活發(fā)生了重大轉折。他當年結婚,快速仳離。這是他一生中最為痛苦的一年,他患上了嚴重的精神衰弱癥。在這期間,柴可夫斯基結識了一位貴族遺孀棗梅克夫人。她非常喜愛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從1877年開始每年給予柴可夫斯基以優(yōu)厚的經(jīng)濟資助,由此使柴可夫斯基辭去音樂學院的教職,把精力全部投入創(chuàng)作。從1877年到去世的十多年間,是柴可夫斯基創(chuàng)作上獲得輝煌成就的時期。他的第四、五、六交響曲以及標題交響曲《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舞劇《睡美人》、《胡桃夾子》,以及《小提琴協(xié)奏曲》、《意大利隨想曲》、《1812年序曲》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名曲。
柴可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涉及題材范圍極廣,其中交響曲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這些交響曲中以《第六交響曲》(《悲愴》,1893)最為著名。這部悲劇性的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全部交響曲中最反映創(chuàng)作個性及特點的作品。它以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及悲劇性的構思作為基調,在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憧憬中,以悲劇性的結局預示出作者內心世界與現(xiàn)實的矛盾。
1893年10月底他親自指揮演出第六交響曲之后不幾天,突然去逝,死因不明。一說患霍亂,一說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