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白頭,18位院士伉儷告訴你什么是愛情


優(yōu)選答案

攜手白頭,18位院士伉儷告訴你什么是愛情

攜手白頭,18位院士伉儷告訴你什么是愛情

在我國科學界,兩院院士一直是最高榮譽。兩院院士評選一般每兩年舉行一次,每次僅僅選出一百多人,歷年當選的兩院院士也不過數千人。然而,在我國科學界中,依然存在為數不多的夫妻都是兩院院士的事例。

攜手白頭,18位院士伉儷告訴你什么是愛情

這些科學家伉儷大都攜手于同一研究領域,在科學長空,他們的名字互相輝映。是執(zhí)著的追求使他們發(fā)現了彼此,在他們的情感世界里,不僅有愛還有融合一體的理想。本期我們就來走進這些夫妻院士的人生密碼,感嘆和體味科學家的真摯愛情。

攜手白頭,18位院士伉儷告訴你什么是愛情

張文裕和王承書夫婦

張文裕(1910—1992),男,福建省惠安縣人,著名高能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等。1927—1931年 在北京燕京大學物理系學習,畢業(yè)。1931—1935年任燕京大學物理系助教、教員;1933年獲碩士學位。1935—1938年 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學習;1938年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核物理和宇宙線等方面的實驗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王承書(1912—1994),女,湖北武昌人,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4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物理系。1936年獲該校研究院碩士學位。1941年留學美國,1944年獲密歇根州立大學研究院物理博士學位。曾任密歇根州立大學研究員。1956年回國,先后在受控核聚變、等離體物理、鈾同位素分離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期間,張文裕與王承書合作,分析了當時已有的核物理數據、β衰變中的禁戒衰變和容許衰變、輕元素的能級特性。解放后,張文裕和王承書應當時錢三強所長之邀同到原子能所工作,為中國的核物理事業(yè)和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作出了杰出貢獻。

錢三強和何澤慧夫婦

錢三強(1913 —1992),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193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預科。1936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48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何澤慧(1914—2011)女,生于江蘇蘇州,籍貫山西靈石,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6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1940年獲德國柏林高等工業(yè)大學工程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11年6月20日7時39分,何澤慧院士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逝世,享年97歲。

錢三強、何澤慧這對原子世界的科學伴侶一起發(fā)現了鈾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婦”。何澤慧與其丈夫錢三強——中國近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之子、第二代居里夫婦的學生,也是赫赫有名的核物理學家、新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二人一起,被西方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

周廷沖和黃翠芬夫婦

周廷沖(1917—1996),男,浙江省新登縣人,生化藥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5—1941年在上海醫(yī)學院(現為上海醫(yī)科大學)本科學習。1945年4月,在英國牛津大學貝利奧學院進修,獲藥理學博士學位。1948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酶化實驗室從事酶學研究。1949年,在美國波斯頓麻省醫(yī)院從事生物化學研究?;貒?,先后在山東白求恩學院(現為山東醫(yī)科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任職,一直從事生物活性因子的分子生物學研究。

黃翠芬(1921—2011),女,廣東省臺山市人,微生物、免疫及遺傳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44年畢業(yè)于廣州私立嶺南大學化學系。 1949年畢業(yè)于美國康乃爾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全軍分子遺傳重點實驗室主任。我國基因工程創(chuàng)始人之一,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做出了突出成就。

周廷沖、黃翠芬是我軍第一對“夫妻院士”,建國之初攜手歷經千難萬苦回國,共同致力于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事業(yè)。

吳仲華和李敏華夫婦

吳仲華(1917—1992),男,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蘇蘇州市,中國工程熱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0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后留校任教。1947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 。先后任美國NACA研究科學家、PIB教授。1954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兼系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動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他領導研究發(fā)展了整套亞、跨、超聲速計算機方法與計算機程序,已在國內廣泛應用,為提高我國能源利用水平做出重大貢獻。

李敏華(1917—2013),女,江蘇吳縣人,固體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中國航空學會名譽理事。1935-1937年清華大學學習。1937-1940年西南聯(lián)合大學航空系學習,獲學士學位。1940-1943年 西南聯(lián)合大學航空系任助教、教員。194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

吳仲華、李敏華是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的時候結合的,后共同赴麻省理工學院就讀。吳仲華是清華燃氣輪機專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李敏華為推動我國的塑性力學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何炳林和陳茹玉夫婦

何炳林(1918 —2007),男,廣東番禺人,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高分子化學研究與教學。最先研究領域為離子交換樹脂與吸附樹脂的合成、結構與性能。何炳林是中國的離子交換樹脂工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發(fā)明了大孔離子交換樹脂,并對其結構與性能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被譽為“離子交換樹脂之父”。

陳茹玉(1919 —2012),女,福建省閩侯縣人,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系教授。多年來主要從事有機磷化學及農藥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為中國的農藥事業(yè)及有機化學尤其是有機磷化學領域做出了卓越的功績。

何炳林被稱為原子彈功臣、離子交換樹脂之父。何炳林、陳茹玉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獲博士學位,1 9 5 6 年回國到南開大學化學系任教,分別從事高分子化學研究與教學和有機磷化學及農藥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許國志和蔣麗金夫婦

許國志(1919—2001),男,生于江蘇省揚州市,系統(tǒng)工程、運籌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39年考入交通大學機械系。運籌學家和系統(tǒng)科學家,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是我國運籌學和系統(tǒng)工程研究的主要創(chuàng)建人之一。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長期致力于運籌學、組合最優(yōu)化和系統(tǒng)科學的科研與教學,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蔣麗金(1919 —2008),女,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38年進入北平燕京大學醫(yī)預系。1941年考取北平協(xié)和醫(yī)學院,后轉入圣約翰大學,1942年插班入輔仁大學化學系,1944年畢業(yè),獲理學學士學位。1946年輔仁大學研究院化學系研究生畢業(yè),獲碩士學位,畢業(yè)后任北京大學醫(yī)學院藥化系助教。1948年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藥學院藥化系,1951年獲博士學位。1955 年回國后從事中國大漆漆酚的研究工作,硼氮六環(huán)化合物的合成以及高感膠片助劑的剖析等工作。

許國志、蔣麗金相識在英國并結為夫婦,他們從事的專業(yè)雖然大相徑庭,但夫婦二人為開拓中國的運籌學、系統(tǒng)工程學和光化學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并培養(yǎng)出了數十名博士。

楊立銘和夏培肅夫婦

楊立銘(1919—2003),男,出生于江蘇溧水,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1942年畢業(yè)于重慶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機械系,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學位,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主要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夏培肅(1923—2014),女,四川省江津市人,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計算機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中國計算機之母”。1945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電機系;195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設計試制成功中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在高速計算機的研究和設計方面做出了系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

楊立銘、夏培肅夫婦是工作科研中比翼齊飛的良友,二人于 1991年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至今被傳為佳話。

曹天欽和謝希德夫婦

曹天欽(1920—1995),男,北京人,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現代蛋白質研究的奠基人。1944年畢業(yè)于成都燕京大學化學系,1951年獲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化學系博士學位,同年被選為該校維爾基斯學院院士,1958年首先建議開展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研究并參加了領導工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3年當選為瑞典皇家工程學院外籍院士。曹天欽院士長期從事肌肉結構蛋白的研究,是肌球蛋白輕鏈的發(fā)現者。

謝希德(1921—2000),女,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院士。1946年從廈門大學數理系畢業(yè)后,曾在上海滬江大學任教。1947年赴美國史密斯學院留學,1949年在史密斯學院獲碩士學位。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傳來,她心情無比激動,下定決心,一旦學業(yè)結束即行回國。以后她又轉入麻省理工學院,專攻理論物理。1951年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后回國。歷任上海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科協(xié)主席等職務。主要從事半導體物理、固體能譜和表面物理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

謝希德是我國半導體物理學研究、表面物理學研究的先驅者,也是新中國名牌大學的第一位女校長;曹天欽在蛋白質的物理化學研究、病毒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夫婦二人曾合作,在其他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研制成功“除草劑一號”。

徐光憲和高小霞夫婦

徐光憲(1920 —2015),男,浙江紹興上虞人,物理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被譽為“中國稀土之父”。1944年,畢業(yè)于交通大學化學系;1951年3月,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57年9月,任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副主任;1980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徐光憲長期從事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的教學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學、化學鍵理論、配位化學、萃取化學、核燃料化學和稀土科學等領域。

高小霞(1919—1998),女,浙江蕭山人,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4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1946年始在上海前中央研究院化學所任助理研究員。1949年初在美國紐約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分析化學,1951年初獲碩士學位,5月回到祖國,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任教。同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長期致力于分析化學的教學和研究。專長電分析化學和極譜催化波以及環(huán)保大氣污染監(jiān)測儀的研制。

徐光憲、高小霞夫婦同為北京大學教授,兩人相識、相戀、相伴近60年個春秋,這對院士伉儷曾榮獲首屆“中華藍寶石婚佳侶獎”。

鄒承魯和李林夫婦

鄒承魯(1923—2006),男,祖籍江蘇無錫,出生于山東青島,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45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化學系。1951年,獲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9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作為近代中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之一,鄒承魯在生物化學領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

李林(1923—2002),女,出生于北京,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材料物理學研究。1944年畢業(yè)于廣西大學機械系。1948年獲英國伯明翰大學物理冶金碩士學位,1951年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20世紀50年代在球墨鑄鐵、微量硼鋼、包頭鐵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別獲得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獎。

這是中國著名的科學家之家,產生中國多個領域的權威專家:李林之父李四光是地質學家,李林是物理學家,鄒承魯則是生物化學家。

閔恩澤和陸婉珍夫婦

閔恩澤(1924—2016),男,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感動中國2007年度人物之一,是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催化劑之父”。1946年,閔恩澤畢業(yè)于國立中央大學;1951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進入石油工業(yè)部北京石油煉制研究所工作。

陸婉珍(1924—2015),女,化學家,出生于天津市,原籍上海,分析化學與石油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技術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總工程師。1946年重慶中央大學化工系(現為南京工業(yè)大學)畢業(yè),1949年于美國依利諾大學獲碩士學位,1951年于美國俄亥俄大學獲化學博士學位,并于 1952~1953 年在美國西北大學從事博士后工作。她積極響應祖國的號召,于1956年回國工作,在石油工業(yè)部煉制研究所(即現在的石油化工研究院)歷任分析室主任、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

閔恩澤、陸婉珍夫婦在美國雙雙取得博士學位后喜結連理,1955年回國,共同致力于我國的石油化工事業(yè)。

谷超豪和胡和生夫婦

谷超豪(1926—2012),男,浙江溫州人,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948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數學系;1959年6月,獲莫斯科大學物理-數學科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歷任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溫州大學校長等職務。谷超豪主要從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胡和生(1928—),女,生于上海,籍貫江蘇南京,幾何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1945~1948年在交通大學數學系學習,1950年初畢業(yè)于大夏大學(今華東師范大學)數理系。1952年浙江大學數學系研究生畢業(y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微分幾何研究。

谷超豪、胡和生因共同的喜好、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走到了一起。1950年相識相戀,1957年結婚,一直攜手奮戰(zhàn)在教學科研第一線。

王陽元和楊芙清夫婦

王陽元(1935 —),男,生于浙江寧波,微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教授、所長。現任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微電子學研究院院長,微電子學系主任,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主持研究成功我國第一塊3 種類型1024位MOS動態(tài)隨機存儲器。

楊芙清(1932—),女,江蘇無錫人,計算機軟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信息與工程科學學部主任、教授。195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5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研究生)。1957-1959年在前蘇聯(lián)科學院計算中心和莫斯科大學數力系學習。1959年至今在北京大學工作。主持研制了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和第一個全部用高級語言書寫的操作系統(tǒng),具有首創(chuàng)性和開拓性。

王陽元、楊芙清同為北京大學教授,王陽元是我國硅柵 N 鉤道 M O S 集成電路技術開拓者之一,楊芙清被業(yè)界譽為我國的軟件工程鋪路人。比爾·蓋茨第一次來華訪問時,稱最想見的中國科學家是周光召院士和楊芙清院士。

柯偉和李依依夫婦

柯偉(1932—),男,原籍浙江黃巖(今臺州),金屬腐蝕與防護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1957年畢業(yè)于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金相熱處理專業(yè)。長期從事高溫合金的蠕變、疲勞及腐蝕疲勞等材料失效與保護的研究。

李依依(1933—),女,生于北京,原籍江蘇蘇州,冶金與金屬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我國低溫及核結構材料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F主要從事特種合金制備工藝與計算機模擬。負責精密管材基地工作。

柯偉、李依依雙雙畢業(yè)于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一起從事金屬材料和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在科研領域比翼齊飛。

陳竺和陳賽娟夫婦

陳竺(1953-),男,江蘇鎮(zhèn)江人,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血液學研究所腫瘤發(fā)病基礎專業(yè)畢業(yè),研究生學歷,醫(yī)學博士學位,教授,研究員。1975—1977年, 江西省上饒地區(qū)衛(wèi)生學校醫(yī)士專業(yè)學習;1977—1978年, 江西省上饒地區(qū)衛(wèi)生學校內科教研組教師;1978—1981年, 上海第二醫(yī)學院醫(yī)療系一部血液病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首創(chuàng)國內血友病精細分型及血友病甲攜帶者檢測和遺傳咨詢;首次建立了伴Ph1染色體急性白血病中BCR-ABL重組的分子模型等。

陳賽娟(1951—),女,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縣人,遺傳學(細胞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9年畢業(yè)于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獲博士學位?,F任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血研所執(zhí)行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陳竺、陳賽娟兩位院士是我國血液學研究領域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類似的經歷,共同的品質和性格,造就了這對醫(yī)學界的伉儷。

范海福和李方華夫婦

范海福(1933 —),男,生于廣東廣州,晶體學、電子顯微學與結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195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基于同步輻射X光源的生物大分子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等領域。

李方華(1932 —),女,生于香港,籍貫廣東德慶,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1956年畢業(yè)于蘇聯(lián)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晶體結構和缺陷的電子衍射和高分辨率電子顯微學,發(fā)展了電子晶體學圖像處理理論和方法。

范海福、李方華同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同致力于發(fā)展電子顯微學理論與方法,不僅是生活上的伴侶,更是彼此事業(yè)的有力支持者。在工作上的敬業(yè)程度堪稱典范,關心年輕人進步,培養(yǎng)了大量海內外杰出的電子顯微學人才。

鄭樹森和李蘭娟夫婦

鄭樹森(1950 —),男,浙江龍游人,肝膽外科、肝移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一院教授。1973年浙江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86年浙江醫(y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yè)。我國著名的器官移植、多器官聯(lián)合移植及肝膽胰外科專家,領導著國內規(guī)模最大、技術最先進、提供全方位醫(yī)療診治服務的肝膽胰外科中心,引領我國器官移植和肝膽胰外科學科發(fā)展。

李蘭娟(1947—),女,浙江紹興人,傳染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y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1973年畢業(yè)于浙江醫(yī)科大學醫(yī)學系,主要從事傳染病學醫(yī)療、教學和研究工作30余年,并取得顯著成就。

鄭樹森、李蘭娟同為中國工程院醫(yī)藥衛(wèi)生工程學部院士,也是一對白衣戰(zhàn)士,不僅是生活上的伴侶,更是彼此事業(yè)的有力支持者。

章申和匡廷云夫婦

章申(1933—2002),男,江蘇常熟人,景觀地球化學家,江蘇常熟人,1956年畢業(yè)于南京農業(yè)大學土壤農業(yè)化學系。1962年獲蘇聯(lián)莫斯科大學生物學副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60年代首次揭示珠穆朗瑪峰地區(qū)冰、雪、水中氫氧同位素的含量、分布和分餾規(guī)律。70年代系統(tǒng)揭示了薊運河、湘江等河湖重金屬污染規(guī)律,取得防治成效。1993年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匡廷云(1934—),女,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1956年7月畢業(yè)于中國農業(yè)大學土壤化學系;1962年8月在前蘇聯(lián)國立莫斯科大學獲生物系博士學位;1962年9月至今歷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主要從事光合作用的研究。

匡廷云是在1958年蘇聯(lián)莫斯科大學遇到章申的,這位來自南京農業(yè)大學土壤農業(yè)化學系的小伙子像匡廷云一樣,作為國家公派留學生,在莫斯科大學生物系做研究生。兩位來自中國的生物專業(yè)留學生在異國他鄉(xiāng)走到了一起。

網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haolei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