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岑的生平介紹


答案優(yōu)選

1847年初,赫爾岑攜家到歐洲,大部分時間住在英國和法國,成了政治流亡者。1848年歐洲革命的失敗,使赫爾岑思想上發(fā)生危機。他對西歐的社會主義運動感到失望,轉(zhuǎn)而寄希望于日益高漲的俄國農(nóng)民斗爭,錯誤地認為俄國可以在保留宗法制的情況下通過農(nóng)民村社實現(xiàn)社會主義,這又為后來的民粹主義奠定了基礎。但即使在思想最矛盾甚至悲觀失望的時候,他也沒有停止過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1853年他在倫敦建立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后又和奧加遼夫一起在那里出版《北極星》和《警鐘》期刊,登載揭露沙皇專制制度的文學作品和各種文章、資料,宣傳打倒地主、解放農(nóng)民的民主思想。這些刊物當時被大量秘密運回俄國,促進了解放運動的發(fā)展。到了1870年,由于馬克思和恩格斯領導下第一國際的積極活動,他又在工人階級身上看到未來社會的希望。

赫爾岑的生平介紹

在流亡期間,赫爾岑還寫了一部包括日記、書信、隨筆、政論和雜感的長篇回憶錄《 往事與隨想 》。作者自稱它是“歷史在偶然出現(xiàn)于其道路上的一個人身上的反映”。全書共7卷,記述了從十二月黨人起義到巴黎公社前夕的半個世紀里俄國和西歐的社會生活及革命事件,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描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把重大社會事件同作家個人的生活道路、思想發(fā)展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而貫穿其中的主要線索,是他一生對革命真理的不倦探索和對光明未來的堅定信念。這是一部獨特的文學作品,它不僅內(nèi)容豐富,思想深廣,文筆也生動活潑。 ■父親很愛這位親生的“養(yǎng)子”,給予他最好的教育
赫爾岑(1812年—1870年)出生在莫斯科一個大貴族家庭,但他卻是其父和一位德國女性的私生子,故一直以“養(yǎng)子”的身份生活在自己家中,甚至無法繼承父親的姓氏“雅科夫列夫”,他的姓“赫爾岑”是父親為他生造出來的,據(jù)說來自德語的“心”(Herz)一詞。
赫爾岑的生平介紹

這種既尊貴又屈辱的處境,對于赫爾岑的敏感天性和叛逆性格的形成或許起到過一定的作用。不過,赫爾岑的父親很愛這位親生的“養(yǎng)子”,赫爾岑因而也得到了當時最好的家庭教育。1829年,赫爾岑進入莫斯科大學數(shù)理系學習,在接受嚴謹?shù)目茖W方法訓練的同時,也受到了當時崇尚自由的校園和社會氛圍的熏陶。以他為中心形成的“赫爾岑小組”,顯示了他作為社會活動家和思想家的個性魅力和政治感召力。早在上大學之前的1827年,他就與好友奧加廖夫在麻雀山上面向整個莫斯科發(fā)出誓言,將為社會的平等和正義奉獻一生。 ■在19世紀40年代的莫斯科
他是最顯赫的風云人物之一。1834年,“赫爾岑小組”的大多數(shù)成員被逮捕,赫爾岑在審查之后被流放,先后在彼爾姆、維亞特卡、弗拉基米爾和諾夫哥羅德等地被監(jiān)禁,或在當?shù)氐难瞄T當差。在斷斷續(xù)續(xù)近十年的流放生活中,赫爾岑閱讀了大量哲學和思想著作,深受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同時,對俄國民間生活的深入了解,更強化了他的反抗精神,他也因此具有了更為堅定、清晰的社會理想和政治抱負———推翻沙皇的專制統(tǒng)治。1842年,結(jié)束流放生活的赫爾岑回到莫斯科,在莫斯科的這幾年(1842—1847),是他一生思想生活中最重要的時段,流放時期積累起的見聞和思考,反抗的精神和堅定的理想,在19世紀40年代莫斯科熱烈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找到了噴發(fā)口。在關于黑格爾哲學的辯論中,在對現(xiàn)存制度合理性的質(zhì)疑中,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論爭中,處處可以聽見他的聲音,他和別林斯基、格拉諾夫斯基、霍米亞科夫等人,被視為40年代中期俄國社會思潮高漲時期最顯赫的風云人物。
赫爾岑的生平介紹

在這一時期,他先后發(fā)表了《科學中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研究書簡》兩篇哲學論文。他同時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連續(xù)發(fā)表了三部中長篇小說,即《誰之罪》(1845)、《克魯波夫醫(yī)生》(1847)和《偷東西的喜鵲》(1848),其共同主題是對社會不公正、不合理之原因的探究,即“思想小說”和“問題小說”,在當時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他的“俄國式社會主義”理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1847年,為了獲得一個自由的政治活動空間和思想傳播場所,赫爾岑以給妻子治病為由離開俄國來到西歐,從此開始了他長達20余年的流亡生涯。赫爾岑來到巴黎的時候,恰逢歐洲大革命前夕,蓬勃高漲的革命形勢使赫爾岑對歐洲和俄國的未來產(chǎn)生了樂觀的憧憬。但與此同時,他也對西歐社會中的資產(chǎn)階級及其道德和作為進行了抨擊,這使他與大多數(shù)俄國西方派之間的裂痕進一步擴大了。法國革命之后,赫爾岑對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所作所為極為不滿,認為是對廣大人民利益的出賣,他的失望和對歐洲命運的擔憂也由之而來,《寄自彼岸》一書比較集中地體現(xiàn)了他這一時期的情緒。
1850年,赫爾岑拒絕了沙皇尼古拉一世要他回國的命令,從此成為一位政治流亡者,不久他就加入瑞士國籍。19世紀50年代初,為了擺脫“家庭噩夢”(夫妻的感情危機,母親和兒子在海難中喪生),赫爾岑遷居倫敦,并開始了《往事與沉思》(又譯《往事與隨想》)的寫作。與此同時,赫爾岑還寫了《論俄國革命思想的發(fā)展》一書,向歐洲讀者介紹了俄國人民及其反抗奴役的歷史,介紹了俄國那些維護人民利益的社會活動家、思想家,尤其是文學家們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大約就是在寫作此書的前后,赫爾岑的“俄國式社會主義”理論開始成熟,在他看來,俄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度相對而言不太發(fā)達,社會主義思想比較容易為人民所接受,俄國由來已久的村社制度實際上就可以被看成是“社會主義的萌芽”,只要能在俄國消滅專制制度和農(nóng)奴制,社會主義理想就完全有可能在俄國實現(xiàn)。赫爾岑的這一學說在俄國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是稍后出現(xiàn)的民粹派運動的理論先聲,后來無疑也影響到了列寧的社會主義理論。 作為俄國思想家的赫爾岑,其一生是具有某種典型意義的。為了捍衛(wèi)真理,他成為了本階級的叛逆,最后被迫流亡國外,但仍然念念不忘“精神上的回歸”。他的沉思和寫作,他創(chuàng)辦的《北極星》、《警鐘》和“俄國印刷所”,目的均在于此。他寫作長篇回憶錄《往事與沉思》,就是為了真實地記錄“歷史在一個人身上的反映”,既是為了回憶個人的精神成長過程,也是為了論證歷史發(fā)展的合理性。甚至連他自己立場上的不斷“搖擺”,也都成了19世紀中后期俄國思想脈搏跳動的記錄———他曾是一個地道的西方派,到了西方之后卻倡導起具有斯拉夫派色彩的“俄國式社會主義”來。
能將他的一生聯(lián)結(jié)為一個整體的,能說明其所有行為之邏輯性的,就是別林斯基很早就在赫爾岑身上發(fā)現(xiàn)并推崇的那種“思想的力量”。高爾基說過,赫爾岑一個人“就代表整整一個領域,就代表一個思想飽和到驚人地步的國度”。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zhuǎn)載注明出處:http://www.haolei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