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1872年8月11日,一群平均年齡十二歲的中國少年由上海坐船赴美。他們是中國的第一批公派留學生,稚嫩的臂膀上已經(jīng)肩負起了強國富民的艱巨使命。
“幼童出洋”的想法出自清朝官員容閎,亦是首位留學美國的華人。在曾國藩、李鴻章等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留學。在幼童留美計劃進行到第十年的時候,清政府執(zhí)意將留學生們遣送回國,最終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在耶魯大學完成了學業(yè),其余留學生均被迫返國。
中國第一批留學生
縱觀這批留美幼童的成績放在當今也是首屈一指,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一百二十名留學生中,1人考入哈佛,22人考入耶魯大學,8人考入麻省理工學院,10人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其余不少也考入康奈爾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在回國后中國鐵路業(yè)、電報業(yè)、礦業(yè)的開山鼻祖都出自這群“留美幼童”。中國著名工程師詹天佑,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山東大學第一任校長以及復旦大學創(chuàng)辦人、民初國務總理唐紹儀,清末交通總長梁敦彥都是當年的留美幼童。
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人渴求民族獨立和民族復興的熱情高漲,不少家庭也愿意將自己的子女送出國門,中國華僑自發(fā)地在美國接受軍事教育,如西點軍校、諾維奇大學、弗吉尼亞軍事學院、要塞軍事學院。這一批留學生在美國學習軍事和戰(zhàn)爭,歸國后紛紛投身軍界,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除了美國,日本也逐漸成為一處留學勝地。胡適、魯迅、錢學森等在當時中國文壇、科學界名震一時的學者也是通過這次機會走出國門。
新中國成立前后,我國在海外的留學生共有5541人,他們大部分是在1946~1948年期間出國的。歐美國家的中國留學生最多,其中留美學生為3500人,約占留學生總數(shù)的63.17%,其次是留日學生,約占留學生總數(shù)之21.66%,其他留學生多集中在英國和法國。
首批赴美學習農(nóng)業(yè)工程的20名留學生
建國后,中美關系一直不穩(wěn)定,留學的大門暫時關閉了。1978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中國終于建起了中國學子和美國名校的橋梁。時間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大陸在美國留學的學生尚不足四萬人。
在1872年到1978年這漫長的一個世紀中,中國出國留學總?cè)藬?shù)約為14萬人。而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留學生已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群體,每四名留學生中就有一名來自中國。
如今的留學沒有了政治的色彩與重壓,卻又多了一絲尷尬。野雞大學、買文憑、論文抄襲??甚至花了幾十萬出國,最后換來一份月入幾千的工作,有人說留學只是上世紀的明智之舉。出國需要面對強烈的文化沖突、面對遠離父母朋友的孤獨、面對可能遭遇到的歧視;而國內(nèi)的教育水平一步步在提高,大環(huán)境在變好??
留學的目的也不再同過往一樣,無非是為了自己和家庭。報效祖國,我想我們潛意識里有這個想法,但總是放在前二者之后。盡管中國留學生成績一向名列前茅,但是能像第一代留學生那般大比例進入美國名校的學生也只是鳳毛麟角。
“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余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边@是清末最后一屆科舉考試的試題。這種題目別說當時,就連現(xiàn)在也很夠看。
當然,我們也不會再像他們一樣因為衣著打扮被外國人而嘲笑,但在外國社會里,我們依舊是弱者。諸如“亞裔分類”、“伊利諾斯巴士事件”以及“哥大撕名牌事件”等歧視華人的事件層出不窮,引發(fā)華人社會公憤,但在事件風波平息之后不了了之。
由此可見,外國人對我們的刻板印象仍然沒有完全消失。在許多人外國人眼里,中國留學生仍然是一群只會聚在一起講中文的數(shù)學學霸。他們說中國沒有民主,沒有言論自由,沒有臉書,Ins, Snapchat。事實上,國內(nèi)的微博和微信也挺好用的。也許這并不算得上是種族歧視,因為所有人對于各國留學生主動扎堆的情況都已經(jīng)見慣不慣了。
網(wǎng)友說到很觸動人心的一段話:我很感激我的祖國。他讓我嘗盡華夏九州天南地北的美食,讓我熟練掌握著一門世界上最難且最有底蘊的語言。如果我的祖國不夠強大,我也無法來到這里求學。相比一百四十年前的第一批留學生初來乍到之時的不適,我還能在當?shù)孛銖娚?。我穿著和外國人一樣的潮牌衣服,用著一樣的社交軟件,偶爾講兩句美式英語也不在話下。我的留學生活固然并不輕松,但也遠比不上一百四十年前。祖國在變強,我們也在變強,我們留學是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但是不能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