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選答案
除了《黃河大合唱》,你對冼星海了解有多少?
相信大部分網(wǎng)友遇到這個問題,能夠回想起來的只有冼星?!叭嗣褚魳芳摇钡姆Q號以及歷史課本上的那張因多次出現(xiàn)在學生時代視野而被熟悉的老照片。除此之外,對他所知甚少,他是我們心中的傳奇人物,我們卻不了解他的傳奇。
像冼星海這樣曾經(jīng)在戰(zhàn)火年代鼓勵了一代人,卻漸漸被習慣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人遺忘,慢慢地變成歷史課本上固有“名詞”的偉人很多。但小編一直覺得,他們不應該被遺忘,在影視作品深入大眾生活的年代,更應該有屬于他們的傳奇。
很慶幸,在2019年,一部根據(jù)冼星海真實經(jīng)歷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家》橫空出世,給了我們深入了解這位中國近代傳奇音樂家的機會。
這部電影由中哈合拍,胡軍、袁泉以及多位哈薩克斯坦本土演員共同出演,無論是演員演技、思想傳遞還是人物情感的細膩表達都非常完美,是部完成度極高劇情片,也是部讓觀眾從頭哭到尾的催淚之作。
《音樂家》的取材視角很獨特,它既沒有選擇冼星海在延安時期創(chuàng)作出經(jīng)典之作《黃河大合唱》的高光時期,也沒有展現(xiàn)他由窮苦家庭出身的孩子向知名音樂家成長的艱辛歷史,而是把時間放在了他人生最后一段旅途:阿拉木圖。
這段經(jīng)歷在冼星海傳奇的一生中看起來很“平凡”,可以簡單地概括:
“1940年赴蘇聯(lián)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后期制作與配樂,1941年因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被迫羈留于哈薩克的阿拉木圖,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br />這段經(jīng)歷在冼星海的人生資料里占比不高,但客死他鄉(xiāng)足已透露其中濃烈的傷感,是國與家之傷。《音樂家》向我們描繪的便是冼星海人生最后幾年中對祖國、家人的思念,讓我們看到戰(zhàn)火年代一個偉大音樂家的不朽靈魂。
戰(zhàn)爭的殘酷,傳奇音樂家就這樣“潦草”的離開
即使對冼星海的生平不了解,也仍能想象出這家位音樂家的一生有多么傳奇。音樂上的輝煌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鼓勵了中華兒女面對敵人抗爭激情,他的一生應該是輝煌的。但在我們的幻想中,他值得一切美好的結(jié)局。
但冼星海遠赴蘇聯(lián)執(zhí)行任務的第二年,便因當?shù)貞?zhàn)爭爆發(fā)被迫轉(zhuǎn)移至阿拉木圖,原本他打算從新疆轉(zhuǎn)回國內(nèi),但異國他鄉(xiāng)、持續(xù)不斷的戰(zhàn)火、過期的證件讓他不得不羈留當?shù)亍?br />戰(zhàn)爭年代以及外國人的身份讓他的生活舉步維艱,還好受到當?shù)匾魳芳野菘虻恼疹櫕@得院劇樂團工作,并安排他暫居在姐姐家中。但當?shù)厝说纳钔瑯雍芷D難,為了生活,冼星海典賣衣服、做苦工,努力生活等待回國的那一天。但戰(zhàn)爭年代對人們太殘酷,圓滿大結(jié)局并沒有出現(xiàn),直到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他都沒能回到祖國。
離行前他對妻子錢韻玲說:半年之后我就能回來。
但這個半年卻成了一生,戰(zhàn)爭年代從來沒有仁慈,偉大的音樂家凄涼地離開,實在太讓人惋惜。
本片導演對戰(zhàn)爭的毀滅性刻畫很恰當,影片開局便有一場“觸感”強烈的情節(jié)。剛到達阿拉木圖的冼星海遇到當?shù)鼗疖囌颈粩耻姽簦?jīng)在車上與他交流過的小男孩在雜亂的人群中無助地等待母親的救援,當時除了努力向她奔去的母親外,還有冼星海。
但最終編劇并沒有制造“動作英雄”,小男孩被炸死在離洗星幾步之遙的地方,幼小的遺體與母親的哀鳴深深的沖擊著他的視線。戰(zhàn)爭有多殘酷他知道,觀眾也知道,但當這份殘酷赤裸裸地發(fā)生在我們面前時,是沖擊骨髓的疼痛。
編劇沒有選擇讓冼星海發(fā)揮“英雄本色”救下小男孩,而是讓他死在冼星海面前,因為這就是戰(zhàn)爭年代。也是這場戲開啟了催淚時刻,現(xiàn)場的觀眾都明白,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異國他鄉(xiāng),拋不開的是對祖國、家人的思念,留下的是不朽的音樂靈魂
在阿拉木圖的歲月里,冼星海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祖國、思念妻女。但戰(zhàn)爭年代,回國的路太難了,他只能在遙遠異國,用音樂表達對家的懷念。而冼星海的家國精神,在《音樂家》中通過三個詞匯來表達:國、家、根。
離開祖國,就像大樹沒有了根,整個人都充滿對故土的思念,何況國家需要他。當時的中國也處于戰(zhàn)火之爭,他本來是要用自己的音樂才華讓世界人民看到中國人的抗戰(zhàn)精神,而不是在異國他鄉(xiāng)平淡地生活。
當?shù)厝藛査澳闶且驗橹袊诖蛘滩艁戆⒗緢D的嗎?”,他詫異地急速否認這個猜測,因為他那么渴望為中國人民脫離戰(zhàn)火貢獻一份力量。正是因為這分渴望,他想要快速回到需要他的祖國,但現(xiàn)實卻不給他機會。
“我的國家正在打仗,我卻被困在這里”,他第一次因為無法回國而萬念俱灰,那種愛國情懷是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體會的,卻仍能被先輩們的精神感染,激發(fā)出濃烈的情懷。
在當?shù)匾魳芳业墓膭钕?,他?chuàng)作了以哈薩克本土英雄為背景的音樂《阿曼該爾達》,鼓舞了當?shù)厝嗣瘛T谌松凶詈蟮娜兆永?,他沒有放棄創(chuàng)作,因為他堅信他的音樂,祖國一定能聽到。
除了表達冼星海的愛國精神,還著重刻畫了他對妻子錢韻玲以及女兒冼妮娜的思念。當延安分別的那一刻沒有想到這會是永別,當女兒一遍遍問媽媽“爸爸什么時候回來”時,每個人都充滿希望。當哈薩克女孩阿麗婭問冼星海是不是想念女兒時,他仍舊期待著重逢。
但最終每個人的愿望都未實現(xiàn),殘酷而悲涼。洗星海與妻女的遭遇,是戰(zhàn)爭年代下平凡家庭的縮影,相信這也是導演借由這位偉人的故事,剖析戰(zhàn)爭對普通家庭的傷害,讓我們珍惜和平的美好。
出色的演員,讓《音樂家》更加完美
《音樂家》在故事取材及精神表達上都很出色,但比較遺憾地是編劇沒有著重突出他的音樂作品,與《波西米亞狂想曲》全程“演唱會”式的聽覺享受相比,《音樂家》的音樂燃爆片段太少了。
全片只有兩場濃烈的音樂渲染情節(jié),一個是阿拉木圖劇院演奏《阿曼該爾達》另一個則是冼星海最后音樂會上高燃的《黃河大合唱》。這樣的選擇可能與編劇想要更多表達人物經(jīng)歷有關(guān),但對于期待音樂的觀眾來說可能有些許遺憾。
但胡軍、袁泉填充了這份遺憾,甚至讓觀眾遺憾了對音樂的期待,他們的表演太細膩。
其實在觀影之前,小編其實對胡軍塑造冼星海有些擔心,因為他過于硬漢的外表實在與歷史課本上冼星海的形象相差太遠。但當胡軍飾演的冼星海出現(xiàn)時,立刻將觀眾帶入到人物中去,他通過眼神表達,細節(jié)的掌控將這位音樂家的形象鮮活地展現(xiàn)在熒屏上,完全沒有違和感。
他亦很用心,所詮釋的冼星海與現(xiàn)代人觀念中的“藝術(shù)家”氣息相差很大,更貼近普通人,但這更符合冼星海的生平形象。要知道,冼星海是窮苦人家出身,在他的音樂求學之路上不乏有勤工儉學、打工維持學業(yè)等經(jīng)歷,并不是一個追求“文藝范”的音樂人,而是一個真正的音樂家。
最后三場戲更加震撼,當時冼星海已經(jīng)重病在身,當胡軍出現(xiàn)在鏡頭時如果不是人物所散發(fā)的氣質(zhì),小編甚至誤以為是新出場的角色,他幾乎瘦到脫相。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實力派演員的努力很讓人敬佩。
飾演冼星海妻子的袁泉也貢獻了自己的神仙演技,她的臺詞很少,大多鏡頭都是需要眼神戲來表達人物的內(nèi)心。從分別時的擔心到教女兒唱歌時的期待,再到最后與女兒互動時的堅定,幾乎袁泉的眼神與觀眾交匯時就難催發(fā)淚水。
而當觀眾快要因為劇情、演技遺忘冼星海作為音樂家的高光時刻,導演巧妙地選擇了我們最熟悉的《黃河大合唱》為結(jié)尾,用這場演出為冼星海的人生劃下句號。當這首音樂響起時,小編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冼星海,永遠不會被遺忘。
來源